國內棉花價格一路看漲,國際棉價不斷飆升,原料價格的上漲令紡織企業很無奈。就在不久前,主要棉花進口國印度決定對棉花徵收出口關稅,這無疑給用棉企業又增加了一層心理負擔。
在“漲”聲一片中,紡織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消化成本,減輕壓力?除了繼續與上、下游之間進行議價博弈,不少棉紡企業著手從產品結構、技術改造等方面著手,實施減壓措施。
印度對棉花徵收出口關稅的消息一經傳出,專家普遍認為,棉花漲價肯定是必然的。“目前中國棉花市場正處於資源緊缺時期,接下來在新棉上市前又面臨青黃不接時期,本來進口棉花可大量稀釋棉花缺口,現在看來這個缺口將越來越大了。”北京中期研究員張向軍表示。
當印度棉不再成為中國進口來源之後,國內加大進口美國棉花成為必然,但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2009~2010年度世界棉花庫存預期只有111萬噸,較期初庫存下降19%,為2003~2004年度之後的最低水準。
儘管普遍預期棉花還要漲價,但張向軍認為,漲價本身是一種市場行為,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儘管今年國際市場的產量和需求都有所恢復,但企業之前有一定的庫存量,也會抵消部份棉花漲價的影響,“下一步的漲價情況,要看全球紡織市場的供需變化。”張向軍表示。
根據統計部門的預測,2009年~2010年度我國棉花供應量的缺口很可能達到320萬噸以上。由於看不准棉花價格,棉紗供應商很無奈,很多供應商把報價有效期從一個月改為一星期,還有一些國外客戶因為難以接受成本原因帶來的價格上漲,嘗試從周邊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進口棉紗。這些都對國內棉紡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縮小出口業務
即便沒有印度對棉花出口徵收關稅的消息,順紡集團有限公司也不得不考慮逐步縮小出口業務。“原材料、人員工資、水電能源……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漲,只有產品的出口價格不漲。”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這家企業的出口業務在所有的業務份額中越來越小,企業的大部分精力已經放在內銷上。“並非不想做出口,我們也是被逼的。”負責人坦言。
更讓企業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印度宣佈暫停棉花出口登記,具體恢復時間另行通知。目前,印度已成為主要的棉花進口來源地,其停止出口政策會使國內棉花的供需形勢變得更為緊張,紡織企業將不得不面對更加昂貴的棉價。
對於印度棉花徵收出口關稅,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認為,如果印度取消棉花出口登記時間過長,必然會對國內紡織企業用棉產生影響,棉價的上升也會吞食企業的利潤。專家建議棉紡企業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應該當加快產業調整的步伐,注重產品升級,生產中高支棉紗和增加新型纖維的使用領域,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調整產品結構
如何消化成本,棉紡企業首先選擇從產品上做文章。年初以來,東至華源紡織公司針對市場形勢,及時佈置管理方案,以品質過硬的產品去面對市場。公司新建了高檔高支精梳紗線生產線,年增產精梳100支紗800噸,試圖通過高支紗線的利潤應對高棉價的壓力。
面對原料成本,還有不少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回避一些訂單,一直以來以接純棉紗線為主的公司,在產品選擇標準上進行了修改,不再努力爭取耗棉量大、利潤低的常規產品訂單,轉而積極爭取生產效率高、利潤高、回款快的訂單。因為這對於正承受著巨大原材料成本壓力的企業而言,能較快得提高生產效率。
依靠調整產品結構,不少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從而對沖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此外,還有一個應對棉價上漲過快的方法就是加快新產品推出的速度,不少貿易商表示,新產品漲價,下游購買商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這樣企業在產品定價方面可以有更多提高的空間。
加速研發新品成為紡織企業應對成本壓力的主要解決方式,不少企業一改常規產品,主推新品。“舊的產品提價,不是所有客商都能接受。我們只能在新品研發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適當提高新品的價格,用以攤薄生產成本。近幾個月,我們推出了多款新品,即使價格高點,也受到了下游客戶的青睞。”一位銷售人員介紹,目前新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不錯,基本上可以彌補棉花漲價帶來的損失。
全面技術改造
不少紡織企業還採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緩解高棉價,他們紛紛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啟動全面技改以降低生產成本。
這個月,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購買的一批日本新設備將進廠,安裝完畢即開始生產。這已經是龍峰紡織今年引進的第二批設備,之前該公司已經進口了150台同系列的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定制的,我們提出要求,日本方面的生產商進行了調整。定制的進口設備生產效率較高,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這樣才能把生產成本降下來。不然,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研發人員表示。
浙江航民科爾紡織有限公司結合現有生產能力、廠房設備排列空間等情況進行精細核算,與德國特呂茨勒、瑞士立達、上海二紡機、日本村田等設備供應商取得聯繫,為梳棉、精梳、並條、細紗、絡筒等工序增添部分設備。今年他們投入改造資金1000萬元,經過技改,公司新增精梳紗產能600噸,氣流紡5000噸,生產管理人員努力將生產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低,通過調試和維修機台設備來提高效率,從而為提高效益、應對棉花漲價作貢獻。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呂縝縝
在“漲”聲一片中,紡織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消化成本,減輕壓力?除了繼續與上、下游之間進行議價博弈,不少棉紡企業著手從產品結構、技術改造等方面著手,實施減壓措施。
印度對棉花徵收出口關稅的消息一經傳出,專家普遍認為,棉花漲價肯定是必然的。“目前中國棉花市場正處於資源緊缺時期,接下來在新棉上市前又面臨青黃不接時期,本來進口棉花可大量稀釋棉花缺口,現在看來這個缺口將越來越大了。”北京中期研究員張向軍表示。
當印度棉不再成為中國進口來源之後,國內加大進口美國棉花成為必然,但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2009~2010年度世界棉花庫存預期只有111萬噸,較期初庫存下降19%,為2003~2004年度之後的最低水準。
儘管普遍預期棉花還要漲價,但張向軍認為,漲價本身是一種市場行為,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儘管今年國際市場的產量和需求都有所恢復,但企業之前有一定的庫存量,也會抵消部份棉花漲價的影響,“下一步的漲價情況,要看全球紡織市場的供需變化。”張向軍表示。
根據統計部門的預測,2009年~2010年度我國棉花供應量的缺口很可能達到320萬噸以上。由於看不准棉花價格,棉紗供應商很無奈,很多供應商把報價有效期從一個月改為一星期,還有一些國外客戶因為難以接受成本原因帶來的價格上漲,嘗試從周邊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進口棉紗。這些都對國內棉紡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縮小出口業務
即便沒有印度對棉花出口徵收關稅的消息,順紡集團有限公司也不得不考慮逐步縮小出口業務。“原材料、人員工資、水電能源……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漲,只有產品的出口價格不漲。”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這家企業的出口業務在所有的業務份額中越來越小,企業的大部分精力已經放在內銷上。“並非不想做出口,我們也是被逼的。”負責人坦言。
更讓企業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印度宣佈暫停棉花出口登記,具體恢復時間另行通知。目前,印度已成為主要的棉花進口來源地,其停止出口政策會使國內棉花的供需形勢變得更為緊張,紡織企業將不得不面對更加昂貴的棉價。
對於印度棉花徵收出口關稅,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認為,如果印度取消棉花出口登記時間過長,必然會對國內紡織企業用棉產生影響,棉價的上升也會吞食企業的利潤。專家建議棉紡企業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應該當加快產業調整的步伐,注重產品升級,生產中高支棉紗和增加新型纖維的使用領域,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調整產品結構
如何消化成本,棉紡企業首先選擇從產品上做文章。年初以來,東至華源紡織公司針對市場形勢,及時佈置管理方案,以品質過硬的產品去面對市場。公司新建了高檔高支精梳紗線生產線,年增產精梳100支紗800噸,試圖通過高支紗線的利潤應對高棉價的壓力。
面對原料成本,還有不少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回避一些訂單,一直以來以接純棉紗線為主的公司,在產品選擇標準上進行了修改,不再努力爭取耗棉量大、利潤低的常規產品訂單,轉而積極爭取生產效率高、利潤高、回款快的訂單。因為這對於正承受著巨大原材料成本壓力的企業而言,能較快得提高生產效率。
依靠調整產品結構,不少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從而對沖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此外,還有一個應對棉價上漲過快的方法就是加快新產品推出的速度,不少貿易商表示,新產品漲價,下游購買商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這樣企業在產品定價方面可以有更多提高的空間。
加速研發新品成為紡織企業應對成本壓力的主要解決方式,不少企業一改常規產品,主推新品。“舊的產品提價,不是所有客商都能接受。我們只能在新品研發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適當提高新品的價格,用以攤薄生產成本。近幾個月,我們推出了多款新品,即使價格高點,也受到了下游客戶的青睞。”一位銷售人員介紹,目前新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不錯,基本上可以彌補棉花漲價帶來的損失。
全面技術改造
不少紡織企業還採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緩解高棉價,他們紛紛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啟動全面技改以降低生產成本。
這個月,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購買的一批日本新設備將進廠,安裝完畢即開始生產。這已經是龍峰紡織今年引進的第二批設備,之前該公司已經進口了150台同系列的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定制的,我們提出要求,日本方面的生產商進行了調整。定制的進口設備生產效率較高,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這樣才能把生產成本降下來。不然,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研發人員表示。
浙江航民科爾紡織有限公司結合現有生產能力、廠房設備排列空間等情況進行精細核算,與德國特呂茨勒、瑞士立達、上海二紡機、日本村田等設備供應商取得聯繫,為梳棉、精梳、並條、細紗、絡筒等工序增添部分設備。今年他們投入改造資金1000萬元,經過技改,公司新增精梳紗產能600噸,氣流紡5000噸,生產管理人員努力將生產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低,通過調試和維修機台設備來提高效率,從而為提高效益、應對棉花漲價作貢獻。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呂縝縝
時間:2010/7/5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