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棉價漲幅創10年同期最高 明年紡織品恐漲價20%

 7月初,河北、山東、河南等小麥主產區的冬小麥已收割完畢。河北正定縣農民曹淑芳沒有像往年一樣,著急把新收的麥子賣掉,他計畫等價錢再漲些再賣。
    “今年新麥漲到了1斤1.04元,去年1斤才8毛多,這些天應該還會再漲。”曹淑芳說。他希望這樣能彌補減產帶來的損失。
    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最先是今年四五月間從蔬菜開始的,隨後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漲。遊資炒作被認為是上一輪價格上漲的主因。針對此,國家出臺調控政策,試圖懲罰囤積企業,打擊投機行為。調控政策尚在執行,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卻紛紛走高。
    與此同時,作為紡織工業原料的棉花價格也一路高歌猛進。中國棉花協會資訊中心主任王愛芳告訴本刊記者,自2009年秋季至今,國內棉花價格已創出十年來高點。
    業界不少專家認為,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一方面是正常補漲;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是遊資利用市場供應偏緊的預期,進行短期炒作的結果。
    價格處於歷史高位
    棉花價格早在2009年秋季開始逐漸上漲,據王愛芳分析,“截至目前,與2008/2009年度平均價格比較,棉花價格上漲了30%,同期漲幅則達到40%-50%,是十年來歷史最高點”。
    7月6日,國內現貨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18383元/噸,相比去年底已上漲了近4000元。
    作為紡織工業的原材料,國內棉花95%用於紡紗,棉花從籽棉、皮棉到紗線,最後織布、印染、成品、出口,有著廣泛的上下游產業鏈條,目前原材料的漲價正不斷向下游傳導。
    河北省石家莊市華特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趙蘭甯指出,棉花價格拉動棉紗價格上漲,目前棉紗的價格與春節後相比上漲了約三分之一。
    “4月份的時候就感覺紗的價格往上竄,當時囤了一些,但成本太高,也僅夠兩個月用的。”重慶經營紗線生意的小李透露。
    隨著棉花、棉紗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漲,作為下游產業鏈的紡織企業、服裝加工業日益感到成本上漲的壓力。中國棉花協會最新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持續走高的棉紗原料價格讓下游面料服裝企業利潤減少,不少織造企業選擇停工放假,而服裝企業在接訂單的時候也更為謹慎。
    “棉紗價格漲得太離譜,但棉布漲價空間有限,我們擔心價格一旦掉下來風險太大,從春節後我們已經不再生產棉布,專營價格相對穩定的滌綸布了。”河北省石家莊市華特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趙蘭甯說,“專營棉布的工廠,也只保留了少量的織機生產棉布,用來維持客源,其餘的也改為生產其他布料。”
    做布料出口的天津外貿公司銷售人員透露,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匯率波動加之銷售不佳,現在的出口紡織企業規模已經縮小了規模,“不到2007、2008年規模的50%”。
    與棉花價格上漲相似,小麥一改夏收前價格走低的常態。根據中國麵粉網資料,山東聊城市場的小麥收購價開秤就是0.96元/斤,其後麥價一路走高,目前農民直售價格在1元/斤,個體糧商收購價在1.01元/斤,麵粉企業收購價格在1.02元/斤。
    在河北、安徽、江蘇等小麥主產區,小麥價格均一路上漲,在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跨省搶購小麥風潮。“但即便如此,收購企業還是買不到足夠的麥子,農民普遍有惜售心理。”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中期研究院棉花分析師何遊濤說。
    炒完地產炒棉花?
    在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看來,棉花與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堅挺,是在上述產品基本供應偏緊和預期供應減少的情況下,吸引社會資金大量入市,有很大的人為操縱因素。
    總體上,隨著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回暖,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紡織產業平穩運行,增加值同比增長13.4%,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且內銷市場持續旺盛。服裝紡織業復蘇帶動了對棉花的需求。
    但棉花的供應並未跟上。在金融危機中紡織品服裝的需求急劇萎縮,導致棉花需求下降,棉花市場大起大落,2008/2009年度棉花平均價格僅為12159元/噸,為近幾年來的最低價,嚴重打擊了棉農的積極性;加之農資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增加都抬高了棉花的生產成本,2009年棉花種植面積、產量雙雙下降。同時,棉花進口量以往占國內產量三分之一份額,目前也大幅下降;且受天氣因素影響,市場預期今年新棉上市時間將推遲,市場短期缺口較大。
    基於此,棉花價格的上升可理解為供需關係變動所致。但棉花交易網發佈的資訊認為,按照2009年度棉花收購價格,棉花成本應該在15400元左右,目前銷售到18000元以上且始終在高價位上達四個月之久,實屬罕見。
    “在行業內部可以明顯感覺到今年棉花價格上漲太快。”中國棉花協會資訊中心主任王愛芳指出,其他行業都在漲價,棉花價格是上漲最晚的,價格上漲如此“離譜”,可能是遊資“以前炒房地產,現在轉而看中了棉花”。
    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中期研究院棉花分析師何泳濤在長期觀察中發現,雖然整體需求很大,但中間的貿易商備貨的積極性較大,而紡織、服裝下游產業需求則較穩定。雖然棉花價格走高,但現貨市場成交較冷淡,觀望氣氛濃。
    他認為,由於成本較高,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紡織、服裝等下游產業一般擔心價格高位下跌後,儲存過多虧損,所以傾向于邊用邊進貨,慢慢消化。但中間貿易商轉手風險較小,不排除他們庫存量大、囤積的可能。
    “有專門倒貨的中間商賺發了!”石家莊華特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趙蘭甯一直感歎,“如果當初一看到價格上漲,就立馬多購進一些就好了”。
    補漲還是操縱?政策難調控
    未來價格走勢如何?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低糧價政策,再利用最低收購價和各種補貼的方式補貼農民。北京大學教授盧峰認為,價格上漲反映了市場的信號,市場主體搶購的背後,表明小麥的稀缺性在增加。他指出,價格上漲的根源則在於,是前期宏觀經濟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帶動綠豆、大蒜等小眾農產品價格上漲後,後發刺激大宗農產品價格補漲。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則強調,糧棉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與供需矛盾、勞動力等成本上漲不無關係,但也不排除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遊資炒作。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穩步的恢復性上漲對農民增收有力,但也要通過調控等手段,將價格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馬文峰分析,糧價後期還會繼續上漲,但由於政府有較為充足的糧食儲備,即使小麥減產,但供需緊平衡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不會出現大幅快速上漲可能。且有關部門在調研後,已經暫停了中儲糧的托市收購政策,自7月以來,小麥價格開始穩步運行。
    但棉花的調控並不像小麥一樣容易。6月以來,由於棉花價格的快速上漲,國家發改委兩次宣佈增加棉進口配額,同時拋儲60萬噸的預案也獲批准,交易規則已經完成,如果市場需要,隨時可以啟動。
    政策發出後,市場一度擔心國家對棉花進行調控,因此棉花期貨下跌調整,但是隨著資訊的逐步消化和紡紗利潤高企,棉花需求旺盛,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上漲,棉花期貨價格逐步企穩回升,強勢依舊。
    何泳濤認為,在國家棉花儲備量僅有150萬噸的情況下,雖然已經批准拋儲60萬噸,但60萬噸僅是市場一個月的需求量,調控市場能力有限。他指出,在當時市場上傳言政府要拋儲時,對價格有一定的影響,價格迅速降低了1000塊錢,從1.7萬降到了1.6萬,但是隨後證實60萬噸後,市場看漲趨勢又恢復,於是價格又重新上漲。
    中國棉花協會調查報告也指出,由於政策面懸而未落,市場逐步消化利空消息,下游紗線市場量、價變化不大,進一步支撐棉花價格。
    “現在60萬噸的拋出價格和時間還沒有定,如果到時候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也可能會對市場有一定的壓制。”何泳濤說,“但如果加上天氣和新疆棉的影響,後期主體合約仍可能會在高位震盪。”
    馬文峰指出,棉花價格的上漲最終蔓延到產業鏈終端,還是由棉農和終端的消費者買單。他估計,到明年春季,日用紡織品的價格將上漲20%左右。
    王遠鴻認為,因為棉花、小麥都不是終端消費品,可能對CPI影響有限,今年CPI上漲主要是因為去年的翹尾因素,新漲價只占到三分之一。而且業界認為,CPI在七八月過後,基本就會平穩,貨幣投放量可以保持現在的力度,因為不能使經濟增長太回落,應該加大結構性的調整。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時間:2010/7/15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