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內資訊

長三角紡織業:在“轉移”與“轉型”中艱難選擇

   廠子不搬遷,隨時可能關門;廠子搬遷到外地,日子立馬會過得舒服一點。你是企業老闆,會怎樣選擇?炎夏7月,記者走訪常州天寧紡織工業園,這裏有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紡織印染企業選擇了不轉移。是什麼讓他們做出了這種不尋常的選擇?
  天甯區是常州中心城區,也是常州市紡織印染產業集聚地,紡織印染企業目前多達192家。2005年,紡織印染產值占到該區總產值的90%以上,到2009年這一數字仍然接近50%。然而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排放標準一拔再拔,成了天寧紡織印染企業生存發展甩不脫的枷鎖。
  記者採訪常州老三集團副總姚祝禮時,正遇到一名勞務仲介人員上門。姚祝禮說:現在他們成了香餑餑。工人缺口大,越來越難招,工人工資也水漲船高。現在廠裏的一線工人每月工錢在2300-2800元,有技術的月工資開到了4000-10000元,還要經常發愁被別的廠挖走。天甯區經濟和資訊化局局長趙明證實,“區裏有的印染企業缺工1000多人!”
  地處環太湖區域,天寧印染行業的排放標準從“二級升一級”,又升到世界最嚴格的“太湖標準”,標準每提一次,汙水處理成本最少翻一倍。目前,天寧最大的印染廠,一天出水近4000噸,如果汙水處理費用再漲3元/噸,一年將直接減少淨利潤140多萬元,而這家企業一年的利潤也只在兩百萬元以內。
  令人撓頭的還有原材料價格。東霞紡織印染公司總經理薛曉宇對記者說:“現在的棉花一個禮拜3個價,去年10月份到現在已經漲了50%,棉紗漲的幅度更大。這讓我們不敢盲目接訂單,訂單越大越不敢接,就怕工期一拖長,原料價一波動就得虧。”
  從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天寧已經有8家上規模印染企業關門。趙明分析這8家企業的“死因”:“成本高了,如果企業產品還一直走低端,市場價格上不去,只有死路一條。”老闆們則形象地說:金融危機時是“突然死”,現在則是“自然死”,如果不轉型,就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企業一天天地垮下去。
  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印染企業老闆都動過轉移到外地的念頭。但是,傳統紡織印染產業向外轉移,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轉汙”,在哪里落地都不受歡迎。東霞老總薛曉宇坦陳:“全國各地都在轉型升級,或許在常州我們只能活5年,搬到省外去也只能再延續3年!由此看來,轉移不轉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轉型升級。”與薛曉宇持同樣想法的印染企業經營者,不在少數。
  再回頭看看,區內先轉型搶升級的同行仍然在高速發展,給他們樹立了榜樣。老三集團今年剛剛籌辦了建廠20周年慶典,因為節能減排措施早早上馬,品牌行銷有聲有色,這家企業2009年在銷售增長5%的前提下,利稅增長了40%以上,並在全市印染行業中史無前例地被環保部門評為“綠色企業”,鼓勵金融機構向其放貸。
  與其轉移圖“緩刑”,不如就地升級求發展。
  不轉移,企業的想法與政府一拍即合。天甯區確立的工業發展政策是:既要“騰籠換鳳”,更注重“化鳥為鳳”。趙明對記者說:“紡織印染產業是民生產業,天寧60%的勞動力在該行業實現就業,我們發展新興產業,要建立在傳統產業提升的基礎之上。”
  就地升級,天寧紡企在行動。織“布”成“衣”,有的印染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高利潤環節要效益。老三集團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低附加值產品,推出“搖粒絨”、“螞蟻布”、“珍珠布”等30多種新面料,並投入2000萬元打造“瑋尼維希”服飾品牌,以品牌打開了內銷市場。東源印染從香港聘請設計師組織生產自有品牌服飾,“閃亮家族”服裝B2C網購平臺研發上線,現在網上日銷成衣400多件,“閃亮家族”實體店也將陸續在長三角推開。
  掘金“低碳”,有的印染企業向“綠色”要利潤。東霞印染上馬獨有的“深井曝氣法”中水回用技術,安裝熱能回收裝置,兩項節能減排措施一年就能節省成本近500萬元。東霞還利用專有節能減排技術成立了“常州市東興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從高污染企業一步跨入環保行業,開始為行業內其他公司升級轉型服務。東高染整聯合東華大學研發的“無水印染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應用該技術,12個流程減到6個,東高1400萬米布的產量一年可節省生產成本4700萬元,相當於增加了9%的利潤。“再造一個同規模的印染廠利潤都不一定有這麼多!”
  立足本地,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例子還有更多。艾貝自主服裝品牌成了熱播電視劇《蝸居》的指定供應商;旭榮大力投入研發,獲得國家紡織品研發監測中心稱號,其針織面料成為阿迪達斯、彪馬等國際品牌指定供應商……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時間:2010/7/27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