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來,國內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高速增長,2003年和2004年一度達100%以上。2005年,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投資增速有所回升,新開工目增多,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值得關注。專家也認為,2006年紡織行業固定資產的投資依然會維持這樣一個增長的趨勢。
“造城”之風愈演愈烈
自1988年出現第一家中國輕紡城以來,長三角地區陸續上演“群城記”。在“市場帶動房產”理念的驅使下,各地興建輕紡城的積極性陡增。近年來,“長三角”新建的大小10餘座紡織服裝城,動輒擁有上百萬平方米的規模,幾乎每個都宣稱自己將成為“業內航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三角”在建的輕紡城以及產業趨同的“造城”項目已有近10個之多。投資總額已逾100億元,占地面積已超過5000畝。僅一市之內,就有兩個“輕紡城”爭相發出“全球第一”的聲音,“長三角”地區的紡織“造城”運動可見一斑。
除了“長三角”地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區站前路一公里範圍內,也集聚了已開業的安徽大市場服裝鞋類品牌廣場、中綠服飾廣場、七浦服裝批發市場、國色天姿美麗廣場,在建、即將開業的有光大國際服裝城、寶業居家輕紡廣場、合肥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等。據瞭解,八家市場經營面積突破30萬平方米,鋪位4000多個,據瞭解,有些市場基本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這種“高密度”的“造城”運動在全國還有很多處,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讓眾多商業地產投資者競相挖掘“輕紡城”這座金礦,“做大做強輕紡城”似乎已經成為“高效益”的代名詞。
誰是“造城”運動的“主推手”
全國一時間興起如此之多的“輕紡城”,引發了很多業內人士的擔心:表面上看,紡織工業快速增長、企業利潤的較大幅度上升帶動了投資的蓬勃興起。但是投資增長速度如果明顯高於消費需求增長速度,不僅不利於保持合理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係,而且可能引致紡織行業新一輪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江蘇省社科院教授葉克林認為,“一方面,去年所有紡織品和服裝的配額暫時予以取消,大大刺激了‘長三角’紡織企業產能的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去年開始中央兩次對過熱的房地產投資進行調控。在這種情形下,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將投資方向轉向商業地產開發,而以前比較熱門的‘Mall’商業地產形態,已被證明風險很大、且不易操作,於是一些地產開發商打起了專業市場的主意,不惜將鉅資投入打造‘輕紡城’。”
立志打造“高郵國際服裝商貿城”的中國(江蘇)紡織服裝城投資商、江蘇浙商集團董事長黃永坤表示:長三角紛紛上馬“輕紡城”是區域內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求所決定的。以江蘇為例,近幾年來,江蘇紡織服裝出口平均每年增長40%以上,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圈。此外,數萬家紡織服裝和鞋革箱包企業及上億消費人口。這些都是紡織城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紡織流通存在大量需求。
“市場的需求是呈理性、漸進增長的。現在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著很大限制,並不能成為解釋此番輕紡城運動的原因。”著名青年行銷專家呂諫卻對此表示異議,“事實上,‘輕紡城’運動所表現出來的衝動,這裏面存在相當一部分的政府主導因素,政府的GDP衝動是此番‘輕紡城’運動最主要的推手。
全國諸多地區的“造城”運動讓人們看到了紡織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客觀現實,但就像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所說的,儘管在全國很多地區興起了“造城”運動,但強者自強,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剩的必然會遭到淘汰。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收緊地根,在“控制投資、信貸規模過快增長”的政策框架內,解決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出處“中華紡織網”
作者: 吳迪 編輯: lara
“造城”之風愈演愈烈
自1988年出現第一家中國輕紡城以來,長三角地區陸續上演“群城記”。在“市場帶動房產”理念的驅使下,各地興建輕紡城的積極性陡增。近年來,“長三角”新建的大小10餘座紡織服裝城,動輒擁有上百萬平方米的規模,幾乎每個都宣稱自己將成為“業內航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三角”在建的輕紡城以及產業趨同的“造城”項目已有近10個之多。投資總額已逾100億元,占地面積已超過5000畝。僅一市之內,就有兩個“輕紡城”爭相發出“全球第一”的聲音,“長三角”地區的紡織“造城”運動可見一斑。
除了“長三角”地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區站前路一公里範圍內,也集聚了已開業的安徽大市場服裝鞋類品牌廣場、中綠服飾廣場、七浦服裝批發市場、國色天姿美麗廣場,在建、即將開業的有光大國際服裝城、寶業居家輕紡廣場、合肥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等。據瞭解,八家市場經營面積突破30萬平方米,鋪位4000多個,據瞭解,有些市場基本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這種“高密度”的“造城”運動在全國還有很多處,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讓眾多商業地產投資者競相挖掘“輕紡城”這座金礦,“做大做強輕紡城”似乎已經成為“高效益”的代名詞。
誰是“造城”運動的“主推手”
全國一時間興起如此之多的“輕紡城”,引發了很多業內人士的擔心:表面上看,紡織工業快速增長、企業利潤的較大幅度上升帶動了投資的蓬勃興起。但是投資增長速度如果明顯高於消費需求增長速度,不僅不利於保持合理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係,而且可能引致紡織行業新一輪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
江蘇省社科院教授葉克林認為,“一方面,去年所有紡織品和服裝的配額暫時予以取消,大大刺激了‘長三角’紡織企業產能的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去年開始中央兩次對過熱的房地產投資進行調控。在這種情形下,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將投資方向轉向商業地產開發,而以前比較熱門的‘Mall’商業地產形態,已被證明風險很大、且不易操作,於是一些地產開發商打起了專業市場的主意,不惜將鉅資投入打造‘輕紡城’。”
立志打造“高郵國際服裝商貿城”的中國(江蘇)紡織服裝城投資商、江蘇浙商集團董事長黃永坤表示:長三角紛紛上馬“輕紡城”是區域內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求所決定的。以江蘇為例,近幾年來,江蘇紡織服裝出口平均每年增長40%以上,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圈。此外,數萬家紡織服裝和鞋革箱包企業及上億消費人口。這些都是紡織城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紡織流通存在大量需求。
“市場的需求是呈理性、漸進增長的。現在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著很大限制,並不能成為解釋此番輕紡城運動的原因。”著名青年行銷專家呂諫卻對此表示異議,“事實上,‘輕紡城’運動所表現出來的衝動,這裏面存在相當一部分的政府主導因素,政府的GDP衝動是此番‘輕紡城’運動最主要的推手。
全國諸多地區的“造城”運動讓人們看到了紡織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客觀現實,但就像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所說的,儘管在全國很多地區興起了“造城”運動,但強者自強,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剩的必然會遭到淘汰。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收緊地根,在“控制投資、信貸規模過快增長”的政策框架內,解決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出處“中華紡織網”
作者: 吳迪 編輯: lara
時間:2010/7/27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