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部門透露,為保障企業的足夠用棉,政府今年棉花進口配額累計增發到360萬噸,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裏,紡織企業可供採購外棉的配額量十分充足。但是,因內外的各種因素,一些企業存有憂心。
一、配額充足,但年底前市場可供採購的資源量相對有限。
國際市場除了新棉,本年度及之前年度可供進口的外棉所剩不多,如果採購新棉,1%關稅配額可以延用到2月份,但滑准稅配額必須要求最晚12月要完成通關,企業採購對進口棉的要求相對較高。而年底前除了本年度或之前所剩的棉花,新棉能如期在年底前運抵的棉花僅有印度棉和美棉等少數其他棉花,多數北半球新棉需要到1月份以後才可以開始保障大量裝運。目前正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外棉的貿易市場偏向于賣方市場。
以印度棉和美棉為例。印度棉最早能10月份裝運,到中國運期大概15-20天,理論上12月份到港不成問題,但因印度棉的收穫期和收購、加工期戰線拉得比較長,10、11月份可以裝運出去的棉花相對不多。美棉雖然9月開始採摘,但集中供應要到10、11月份,陸續加工批量出口供應至少從11月份開始,運期到中國大概25-30天,紡織企業要在月底前完成通關,時間相當緊張,能運到的供應量也不會很大。目前,如要賣方保障12月底之前到港,還需要加價,一般需要加價1-1.5美分。
二、擔心今年配額用不完,影響企業明年配額的發放量。
一些企業擔心,今年自己所得的配額量相對較大,如果用不完會影響到明年配額的發放量。採購遠期棉花也是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外棉價格相對國棉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且供應量充足,才能促進企業加大外棉採購,如期用完配額。企業也同時也在擔心如果今年配額用不完,可能會影響到明年的配額數量。而這種情況下,企業又不能在不需要進口棉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進口,這樣不利於企業的效益。
一些企業也就以上的擔憂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建議一:配額按棉花年度發放。配額按照陽曆年發放,使用期為1-12月份(除1%配額可以延用到次年2月份),棉花年度則是9月-次年8月份,在“保護棉農”這個目標上,配額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年度初期認為價格過低保護棉農利益的情況下,發放配額數量以少為宜。在年度初期,國產棉價格適中同時進口棉價格也適中或國內價格相對較高的情況下,發放數量以足夠量、以早發放為宜。一般情況下是國產棉價格高於進口棉,通過足夠量的配額將兩個市場的價格調節接軌,使得紗廠不必用高企的棉價去和世界同行競爭。即便是此時進口棉價格高於國產棉,此時紗廠的優先選擇是採購國產棉無論配額的發放量是否充足,因此多些無妨,少些卻會留下隱患。
在年度初期發放配額,對國內棉花市場相對利空,但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其他的措施來平衡棉農的利益,最好不過。
建議二:發放時間也是宜早不宜遲。在絕大部分年份是年度初期價較低,年度後期價較高,早發使得紗廠可早些定購棉花,有利企業早些安排採購計畫和生產計畫。即便年度初期價高,後期價低的情況出現,由於早發配額也可使得初期過高的棉價獲得制約。同時對於單個企業來講,配額數量不確定的情況下,只能估計著配額數量去定外棉或者推遲定購外棉,配額比預估少了,企業把握採購時機方面相對被動,也可能增加了許多機會成本。
對於產業鏈來講,早發為宜,這樣就少了許多政策的不確定性,便於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早做安排,許多應該做但礙於此政策風險而不敢做的生意就被放棄了,很可惜的。
建議三:今年允許所有配額延期使用。如延續現在按陽曆年的時間段發放配額,建議今年這種特殊情況下――青黃不接情況相當明顯,也同樣允許滑准稅配額延期,或如今年配額用不完的企業明年的發放比例不受影響。企業在年前的集中採購,對外棉價格形成支持,如配額延期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外棉價格,有利企業控制進口成本。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一、配額充足,但年底前市場可供採購的資源量相對有限。
國際市場除了新棉,本年度及之前年度可供進口的外棉所剩不多,如果採購新棉,1%關稅配額可以延用到2月份,但滑准稅配額必須要求最晚12月要完成通關,企業採購對進口棉的要求相對較高。而年底前除了本年度或之前所剩的棉花,新棉能如期在年底前運抵的棉花僅有印度棉和美棉等少數其他棉花,多數北半球新棉需要到1月份以後才可以開始保障大量裝運。目前正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外棉的貿易市場偏向于賣方市場。
以印度棉和美棉為例。印度棉最早能10月份裝運,到中國運期大概15-20天,理論上12月份到港不成問題,但因印度棉的收穫期和收購、加工期戰線拉得比較長,10、11月份可以裝運出去的棉花相對不多。美棉雖然9月開始採摘,但集中供應要到10、11月份,陸續加工批量出口供應至少從11月份開始,運期到中國大概25-30天,紡織企業要在月底前完成通關,時間相當緊張,能運到的供應量也不會很大。目前,如要賣方保障12月底之前到港,還需要加價,一般需要加價1-1.5美分。
二、擔心今年配額用不完,影響企業明年配額的發放量。
一些企業擔心,今年自己所得的配額量相對較大,如果用不完會影響到明年配額的發放量。採購遠期棉花也是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外棉價格相對國棉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且供應量充足,才能促進企業加大外棉採購,如期用完配額。企業也同時也在擔心如果今年配額用不完,可能會影響到明年的配額數量。而這種情況下,企業又不能在不需要進口棉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進口,這樣不利於企業的效益。
一些企業也就以上的擔憂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建議一:配額按棉花年度發放。配額按照陽曆年發放,使用期為1-12月份(除1%配額可以延用到次年2月份),棉花年度則是9月-次年8月份,在“保護棉農”這個目標上,配額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年度初期認為價格過低保護棉農利益的情況下,發放配額數量以少為宜。在年度初期,國產棉價格適中同時進口棉價格也適中或國內價格相對較高的情況下,發放數量以足夠量、以早發放為宜。一般情況下是國產棉價格高於進口棉,通過足夠量的配額將兩個市場的價格調節接軌,使得紗廠不必用高企的棉價去和世界同行競爭。即便是此時進口棉價格高於國產棉,此時紗廠的優先選擇是採購國產棉無論配額的發放量是否充足,因此多些無妨,少些卻會留下隱患。
在年度初期發放配額,對國內棉花市場相對利空,但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其他的措施來平衡棉農的利益,最好不過。
建議二:發放時間也是宜早不宜遲。在絕大部分年份是年度初期價較低,年度後期價較高,早發使得紗廠可早些定購棉花,有利企業早些安排採購計畫和生產計畫。即便年度初期價高,後期價低的情況出現,由於早發配額也可使得初期過高的棉價獲得制約。同時對於單個企業來講,配額數量不確定的情況下,只能估計著配額數量去定外棉或者推遲定購外棉,配額比預估少了,企業把握採購時機方面相對被動,也可能增加了許多機會成本。
對於產業鏈來講,早發為宜,這樣就少了許多政策的不確定性,便於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早做安排,許多應該做但礙於此政策風險而不敢做的生意就被放棄了,很可惜的。
建議三:今年允許所有配額延期使用。如延續現在按陽曆年的時間段發放配額,建議今年這種特殊情況下――青黃不接情況相當明顯,也同樣允許滑准稅配額延期,或如今年配額用不完的企業明年的發放比例不受影響。企業在年前的集中採購,對外棉價格形成支持,如配額延期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外棉價格,有利企業控制進口成本。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時間:2010/7/27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