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轉移,明修棧道

在上年低基數下,2010年上半年,我國服裝生產、出口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效益指標繼續上升,內銷風生水起。儘管各方面資料均未恢復到歷史最好水準,但復蘇伴隨著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呈現高品質的繁榮。
    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內容,“梯度轉移”備受關注。本輪轉移醞釀10年之久,2005年高調喊出,著實惠及了江西、安徽等一批中部省份,2007年正當各地紛紛承接即將滾滾而來的產業轉移,金融危機造成的現實困境,暫時將沸騰歸於靜待。
    是梯度轉移的時機尚未成熟,還是已形成潛流有條不紊地進行?
    2010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量同比提高17.68%,東、中、西部地區產量分別增長16.71%、22.51%和49.82%,而占全國生產的份額卻不像前幾年中、西部地區明顯分食東部地區退出的份額,2010年上半年東、中、西部生產占比並沒有較上年發生太大變化,由此看來,經濟復蘇、訂單增長最先惠及的仍然是東部省份。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依據目前的資料獲取,這其中有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下的小企業產量被雪藏,也有東部地區在中、西部下單加工的比重被隱含。事實是,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型企業以及眾多中小企業已經熱火朝天地開機運轉。
    在這場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力量分配中,既有主動選擇的智慧,也有被選擇的無奈。
    從投資來看,雖然復蘇相對較慢,但投資結構明顯變化。新一輪梯度轉移不能指望外資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東部地區的新貴對於向內地投資謹慎觀望。中、西部地區的內生動力在這個時期尤為重要。首先要有一定規模的投資數量,足以創建起能夠吸引訂單轉移的產業規模;其次,要有較高的投資品質,具備足夠的自我發展和抗風險能力,且能夠適應東部地區較高層次訂單和市場的轉移。
    內銷無疑成為梯度轉移的首要動力。東部地區、大城市市場已近飽和,品牌不約而同地打起了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甚至鄉鎮市場的主意。市場轉移勢必帶來生產轉移,也許規模效應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本土化生產終將大勢所趨。
    海外訂單也在轉移,特別是常規產品、低價值產品的訂單正飄向中國和周邊新興競爭國。而我國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只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產業鏈效率、產品性價比的比較優勢上。是徹底放棄低價值產品加工,專注於較高附加值領域,還是利用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聯動穩住部分低價值大宗訂單,決定著我國服裝出口的漸進式復蘇。
    歸根結底,效益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效益源泉是否一致?它們之間能否形成有機的互補與反哺?梯度轉移時代尤其需要深究。可以肯定的,只有拿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作為“母語”,溝通才能無阻礙。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呂縝縝
時間:2010/8/18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