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的優勢行業,紡織業在今年上半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預期、原材料價格飆升。重重壓力之下,不少企業的盈利幅度被削減,業內人士甚至已經開始擔憂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將會受到挑戰。
勞動力既稀缺又漲價
自今年年初,鋪天蓋地的缺工報導就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代表,紡織業對於缺工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深刻。山東省濰坊市一家家紡企業的進出口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缺工的時候連工程師都要被趕上生產線,“不光是工人幹活,管理人員也在幹活,忙的時候上生產線、裝集裝箱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值得關注的是,缺工不僅僅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湖南、四川、內蒙古等省區的紡織企業負責人也紛紛表示,缺工問題已經蔓延到內陸地區。“幾乎大部分工廠都有生產線閒置,因為缺工,很難開足馬力,全力生產。”湖南省一家麻紡織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在缺工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時,一股全國範圍內的加薪浪潮給紡織企業帶來了新的困惑。據瞭解,今年以來,共有27個省區市上調或計畫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江蘇、浙江、廣東等外貿大省的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過了20%。在認可這股加薪浪潮的同時,浙江省一位絲綢企業副總裁也向記者直言行業如今面臨的困境,“下半年加薪給紡織業帶來的壓力,很可能超過匯率波動的影響”。
匯率如霧裏看花
除了勞動力,上半年另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也與紡織行業息息相關,這就是人民幣匯率。平均3%至5%的利潤空間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人民幣匯率哪怕升值一個點,都極有可能讓微薄的利潤消失殆盡。在這樣的擔憂中,很多紡織企業在上半年接單時不得不小心翼翼。6月19日,央行的匯改決定公之於眾。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央行強調,當前人民幣匯率不會大幅度波動,懸在紡織企業心裏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天津北方國際集團副總李一中對記者表示,此次匯改應該吸取2008年人民幣驟然升值的教訓。目前下游成衣製品出口的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匯率浮動不要太大,否則出口企業沒辦法接長單。他進一步強調,逐漸升值是可以接受的,控制在1個點至2個點之間最好。儘管如此,記者通過多方採訪瞭解到,目前市場對下半年的匯率走勢仍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讓紡織企業不敢接長單和大單。
原材料價格還會漲多高?
如果說勞動力因素和匯率波動只是源自國內的壓力,那麼原材料飆升則是蔓延全球紡織品市場的大問題。在7月初公佈的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中,紡織業的購進價格指數高達76.6%,原材料價格壓力位居各行業之首。江蘇省南京市一家紡織品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如今要天天拿著現金去工廠等貨。因為之前簽的價格協議完全不算數,工廠給出的價格幾乎一天一變。
以棉花為例,統計顯示,從去年12月份開始,連續5個月,棉花價格月度漲幅同比均超過三成。市場人士普遍預計,棉價將在下半年突破每噸2萬元大關,繼續刷新10年來的最高紀錄。不僅如此,絲綢、羊毛、滌綸等價格也在上半年一路狂飆,其中,絲綢攀升至15年來的最高點,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用於地毯的粗羊毛價格至少是198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各種類型的紡織企業面臨的原材料成本壓力可見一斑。上述山東省濰坊市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很多出口企業都有訂單,卻沒有利潤,個別長單甚至會出現虧損,“成品價格的漲幅永遠跟不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速度。”
針對上半年紡織行業的局面,有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就內銷市場而言,有能力提價的企業已經開始提價了,但並非是全局的表現,“畢竟在國內市場,管道以及品牌成本要佔據紡織行業綜合成本的絕大部分。”對於出口而言,今年將註定是困難的一年,很可能一部分訂單會轉向東南亞等成本更低的地方。
針對業內人士關於紡織行業競爭力的擔憂,專家則表示,中國的紡織行業產業配套相對比較完善,綜合競爭力依然佔據絕對優勢,“其他國家可能在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具有競爭力,但是整體來看,中國的優勢仍然明顯。”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呂縝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