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夕陽產業”何以能利潤翻番

   “當很多人都認為傳統產業就等於髒亂差的時候,當所有人都認為傳統產業無利可圖的時候,東莞大朗鎮不但沒有輕易放棄傳統產業,反而從絕境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實現了毛紡織業的爆炸性發展。

  廣東商學院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武一教授這一爆炸性的點評,讓人們對已被劃歸為夕陽產業的東莞大朗的毛紡織業興致盎然。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大朗鎮規模以上毛紡織業的總產值達到33.8億元,同比增長71.4%,利潤同比更大幅增長115%,訂單量同比增長40%以上。世界毛紡織市場年銷售超過12億件,在大朗集散的就有8億件。大朗毛紡織品60%出口義大利、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每6件羊毛衫中,就有一件產自大朗。

  夕陽產業的華麗蛻變,究竟有何秘訣?

  自我轉型,以效率應對成本

  每添一台數控織機,人工成本就可縮減到1/61/8”

  東莞市興業針織有限公司是大朗的一家本土毛織企業,連日來,200多台數控紡織機都是開足馬力,為排到明年2月份的毛紡織訂單趕工生產。而在興業針織的出貨倉,每兩天就有一輛貨櫃車以上的毛衫輸往世界各地。興業針織人力資源部經理馬貴祥告訴記者,為應對訂單量的大幅增加,現在企業又購入了200台國產的數控織機。

  興業並非單獨挑選出來的樣本,在大朗,毛紡織企業大批量購置數控紡織機正在成為普遍狀況。今年第一季度,眾達等10家毛紡織企業引進了470台數控織機,總投資超過2億元。東莞最大的毛紡織企業之一、大朗穎祺實業有限公司,從2007年至今已經購買了1000台數控織機,其中一大半是去年底以來新引進的,光這一項的成本就達到3億元。

  目前全鎮企業使用數控織機達6200多台,年內企業還計畫購置3000多台。大朗鎮鎮長謝錦波向記者展示了一組資料:2005年大朗鎮毛紡織服裝生產企業使用的數控織機僅有2000台,2008年增長到4000台,預計今年底突破1萬台。

  不難發現,大朗毛紡數控織機使用數量激增的幾年,正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東莞製造業衝擊最大的幾年,海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人口紅利減弱民工逐漸短缺、工資成本上升……種種不利因素的倒逼,促使傳統產業轉型求生,數位化生存、以效率應對成本則是大朗毛紡企業尋找到的最直接路徑。

  以熱銷的電腦橫織機為例,這種自2004年左右才開始國產化的機器的最大特點便是節省人工———此前,大朗的許多毛紡織作坊採用的是手搖機和自動皮帶機,前者每台需要配備一個工人,後者每兩台需要一個人。而現在的電腦橫織機,一個工人可以同時看6-8台。

  有毛紡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紡織行業工人的工資一般在每月1500-1800元,加上伙食住宿至少2000元。而每添加一台電腦橫織機,人工成本就可以縮減到1/61/8,一台機子8-15萬元,一兩年就可以回本。如果再考慮到數控織機的效率是傳統手搖織機的2.5倍,這筆經濟賬更可觀。這位企業家稱。

  據介紹,目前大朗規模以上毛紡織企業80%以上使用數控織機進行生產。為了推進這一紡織機替換進程,今年大朗鎮財政撥出1000萬元,對購買國內外品牌數控織機的毛紡織企業給予獎勵,此舉可謂四兩撥千斤———企業使用6200台數控織機,可節省勞動力5萬多人。

  產業聚集,產銷格局已形成

  大朗已經成為全球數控織機最集中的地方

  就如同佛山陶瓷業的興旺,催生了陶瓷生產設備產業的興起一樣,大朗毛紡織業對數控織機的旺盛需求,也直接帶動了這一裝備製造業在本地的勃興,產業鏈條在製造環節的高端延伸,成為大朗毛紡織業完成自我提升的鮮明特色。

  據謝錦波介紹,大朗已成為華南地區數控織機產銷集散地,有8家數控織機生產企業在大朗設立了工廠和研發機構,年產數控織機2000多台;44家國內數控織機品牌商在大朗設立銷售機構,其中1/32009年後才開業的。去年從這裏生產和銷售的數控機達2.89萬台,其中僅大朗鎮和相鄰的常平鎮就消耗了4000多台。

  旺盛的需求和產業資源的聚集,讓大朗在國內數控織機界的磁吸效應愈發強烈。大朗鎮的銀朗路,這條兩年前還沒什麼人氣的馬路,如今已經掛滿了各家電腦橫織機的招牌,琳琅滿目。總部位於浙江的虎王數控,去年上半年在東莞開設了分銷點,短短一年多,井噴的銷售讓企業負責人決定,下個月起在東莞投資5000萬元建廠。2008年底,江蘇盛星科技在大朗的分公司正式成立,年產電腦橫編織機1500台,該公司總經理袁祖成說,明年還會繼續擴產,年產能將達到3000台。在江蘇,我賣100台機器,要10個銷售員出去跑,在這裏只要3個人,因為比較集中,所以方便。在袁祖成看來,大朗已經成為全球數控織機最集中的地方

  大朗鎮政府則通過規劃引導,使毛紡織高端資源要素向毛紡織商貿區彙聚,這一片區已擴展到8.9平方公里,有5條毛紡織專業街和2600多家毛紡織企業,初步形成前店後廠、配套完善的產銷格局。

  大朗毛紡織產業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向專業化的分工發展,現在已經看到了這樣的進步。而專業化分工一旦建立起來,其服務就必然輻射到周邊區域,從而帶動產業水準和利潤的整體提升。廣東商學院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武一教授如是評價。

  研發支撐,瞄準世界級品牌

  大朗毛織產業的成功是產業鏈全要素的創新推動

  對於首批中國羊毛衫名鎮的全球產業地位,除了自豪,大朗鎮長謝錦波還時常想得更多。我們一件羊毛衫掙的錢不多,大部分利潤被品牌商賺了;我們目前只有9個省一級品牌,距離打造世界級品牌很遠。

  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謝錦波反復稱,與技術更新換代相比,人的思想轉換更為重要。

  傳統產業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託於研發。近兩年,大朗投資1000多萬元,成立毛紡織產品研發中心,目前該鎮規模以上毛紡織企業80%以上設立了研發設計部,有中高級設計師1000多人,年設計毛衣20萬款。世界上毛紡織設計資源的緊缺,而大朗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毛紡織設計必需的環境資源和人才資源。放棄在巴黎和香港發展機會的大朗毛紡織產品研發中心設計總監陳娟稱。

  為解決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社會上大量畢業生又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雙重困境,大朗創新性地提出了訂單式培訓,推動了毛紡織產業工人素質的轉型升級 剛剛畢業於大朗職業中學毛紡織設計與管理專業的葉豔婷,現任職於大朗新意思針織集團,從事服裝設計工作。由於在學校接受訂單式培訓,專業直接對口,上班一個月基本就可以完全上手。大朗職中校長葉賀棉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毛紡織設計與管理專業的同學都實現了100%就業,在技術一線工作的同學,有的月薪可以達到5000元,遠高於一般工人。

  借鑒義大利皮具和瑞士鐘錶的品牌創建模式,目前大朗正大力創建大朗區域國際品牌,完成了大朗圖形商標及VI系統的設計製作,並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註冊。

  在銷售管道上,有2000多家大朗毛紡織企業在網路平臺開展電子商務。

  武一教授告訴記者,大朗毛紡織產業的成功,並不是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產業鏈全要素的創新推動,這為廣東乃至全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樣本,這或許是大朗模式更大的價值所在。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時間:2010/8/27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