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華芳集團在河南修武縣投資了20億元,興建50萬錠的棉紡項目;新疆兵團棉紡規模到2015年將達600萬錠……企業大手筆投資棉紡項目似乎無可厚非,但令筆者不解的是,在我國棉紡生產能力已經躍上億錠規模的情況下,企業仍然熱衷於投資棉紡紗錠,難道他們沒有考慮過未來的市場風險嗎?
棉紡生產能力到底該不該限制?多年來,這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於嚴格控制新增棉紡生產能力”的通知,對於鞏固紡織壓錠成果,防止棉紡行業再度發生重複建設,促進棉紡行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儘管2004年國家發改委取消了對棉紡細紗機實行的“准購證”管理,對進口新型棉紡細紗機、氣流紡紗機、噴氣紡紗機等涉及棉紡生產能力的設備不再進行核准。但是,棉紡能力過剩始終是棉紡行業的心結。
2006年8月,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三屆三次理事會向行業發出自律倡議書,呼籲企業充分認識投資過快增長帶來的風險。業內人士指出,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棉紡織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一邊是棉紡行業的微利,不少企業勒緊褲腰帶艱難謀生;一邊是棉紡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生產能力不斷膨脹。產能的快速擴張導致市場競爭激烈,有些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參與價格戰。
我國棉紡行業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稍有風吹草動,那些修復能力差的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除了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弱之外,重要原因在於棉紡行業生產能力大大飽和,超出了市場需求。供大於求的局面蔓延下去勢必會造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局面。
筆者認為,目前勞動力成本上升,南方部分地區用電緊張,加之棉價頻繁波動、棉花進口配額體制變動和國際市場變數加大等因素,再出手投資棉紡項目並非明智之舉。
前幾年,有些地方未對市場情況進行充分論證,盲目投資發展棉紡業,致使一些專案開工不足,設備閒置或被丟棄,造成較大經濟損失。這種前車之鑒不可不成為後事之師。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