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棉花價格下跌將近半年了,儘管近日有所企穩,處於震盪狀態,但是棉價下跌引發的“後遺症”不可避免。從國內棉花進口量以及紡織品服裝出口情況可以看出,在國內需求疲弱以及國外棉花“性價比”不高的情況下,難以吸引眾多企業大量進口棉花,而國際紡織品需求也導致國內紡織品出口企業面臨危機。目前,國內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而印度由於產量持續下降,因此市場預期在未來的3-4年內印度很可能會成為棉花淨進口國,開始與中國搶奪棉花資源,從而搶佔歐洲和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市場。作為全球第一大棉花進口國,假若這樣的預言會實現,那麼對於中國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是棉花進口大國,而印度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進口棉花的情況,其一直是一個棉花出口國。2010年由於美棉的“性價比”不及印度棉,由此印度棉的出口量開始大量增加,國內對於印度棉的依賴也顯現出來。但從2011年3月份開始,棉花進口量逐漸萎縮,2010年年底貢獻較大的印度棉此時也失去了市場份額,國內對其進口量大幅減少。因此有專家預測說,2010年和2011年中國的棉花消費量大約在1000萬噸,年產量在660萬噸,到2015年,中國棉花需求預期將達到1300萬噸。而且專家表示,中國產量很難提高,因為去年產量還是減少的。而在印度,2019年—2020年,印度國內紡織工業消費量預期將達到702萬噸,國內居民紡企服裝出口會大大提高,到時會出現兩國爭奪棉花的情景。
但是,經過我們對兩國棉花播種面積、產量、單產、棉花消費、進出口等因素的統計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與市場此前預期有所不同。首先,通過分析印度棉花消費走勢可以發現,1999年—2003年是消費平緩期,2003年—2007年是消費增長期,2009年至今消費快速增加。與經濟週期相同原理,即目前已經到了“繁榮期”,因此接下來的週期應當是衰退。根據印度消費有時間規律的變化,因此預計2013年之後印度的消費將逐漸下降,到2019年棉花消費量也沒有達到上述的702萬噸。如果按照歷年平均消費增長率來考慮的話,那麼中國在2013年的棉花消費達到1115萬噸,創出歷史高點。
其次,在進出口與消費的關係中,消費增加、出口減少,表明印度消費在擴張;消費增加、進口減少,表明中國消費在萎縮。但結果是印度消費增加時,出口並未減少,2011—2013年期間,印度棉花出口量一直是正值,所以對於上述結論只能有一種解釋,即產量大幅度增加導致供過於求,應付國內消費綽綽有餘,根本不需要進口棉花滿足國內需求。而中國消費增加的同時,進口量小幅增加,兩者不是呈現負相關關係,中國的棉花消費不會萎縮。
相同的計算方式,相同的理念,不同的計算結果,最後總結得出:未來的3—4年間,印度出口棉花、中國進口棉花的現象不會變。在格局未變的情況下,印度還不具備成為世界第一大紡織品工業製造國家,不過未來或者更久的將來,一切皆有可能。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