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市民發現,在今年的服裝市場上。連日來,記者調查武漢棉紡產業鏈發現,今年棉花價格暴跌引起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棉制衣服不好做,我們秋冬基本沒有做了。”武漢雅姿迪妮服飾邵經理告訴記者。昨日,記者來到漢正街大夾街服裝批發城時發現,一件純棉製造的衣服十分難找。邵經理解釋:“棉花價格忽高忽低,棉紡企業不願意生產,服裝企業也基本改做化纖衣服了。”
做棉製品衣裳的商家,生意也很清淡。視界佳麗服飾呂經理告訴記者:“雖然棉花便宜了,但我們卻一點也沒有感受到衣服便宜了。事實上,我們進貨的價格還貴了10%左右。而今年由於通貨膨脹、天氣遲遲不冷等原因,銷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布匹採購量、採購價格都只會一直壓縮。”
在泰源輕紡城,記者看到布匹的零售價格已經降低。左望布業褚經理告訴記者:“棉布價格從去年的每公斤38元跌到32元,但銷量遠不如去年,甚至賣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
對於大多數棉紡企業來說,今年的冬天不好過。武漢江南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收購價基本在每噸19000元以下,但是下游企業還覺得不夠低。下游市場不好,他們便不斷給我們壓價。但是除了原料,沒有一項成本不是在漲的。人工成本普漲2-3成,綜合成本上漲10%以上。下游報價卻下跌15%,足以讓其血本無歸。”
“這硬生生地吃掉了我們的利潤,最慘的品種毛利只有1%,接單就是虧本。”上述負責人坦言:“大約有2-3成的單子都被砍掉老本,特別是純棉製品,我們不得不拒絕。而在去年,最不濟的產品毛利也達到了15%以上。”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原來棉紡企業的產品比例中,棉製品一般要占7成,其他化纖面料占3成。但這種比例,在近年出現逆轉。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我們的原料採購量中,滌綸、天膠等化纖面料占了7成以上,棉花採購量縮減到了3成。外地一些小紡織企業已經由於毛利下降、現金流緊張、招工難等綜合原因停產。武漢的棉紡企業由於規模較大,還未至停產境地,但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結構,減少棉製品的生產。”
更讓棉紡企業擔心的是,服裝市場行情沒有轉好跡象,一些服裝廠甚至進入了半停產狀態。
雅姿迪妮服飾邵經理介紹:“廠裏存貨很多,為了保住工人,我們只能開半天工,停半天工。如果到了元旦生意還沒有好轉,我們可能提前放年假了。”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