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18種化妝品不符合規範後,各大廠商相繼發表聲明回應以求自保。業內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無論廠商如何撇清,這些問題產品的確在市場流通,這個行業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多種化妝品含毒
據瞭解,在被國家質檢總局曝光的18種違規問題化妝品中,有13種被抽樣單位或標示生產單位位於廣州、深圳等廣東省內,占比超過七成,國產品牌也佔據了問題化妝品的絕大多數。這其中,又有15種規格的產品屬於汞含量超標。比如,東洋之花美白水潤面貼膜(23g/片)則是使用了禁限化學物質——氫醌,珍仁堂特效增白祛斑王(25g/瓶)不僅使用了氫醌,其汞、苯酚含量也超出標準。
事件曝光後,東洋之花的產品立即陷入輿論的焦點。隨後,東洋之花官網發表聲明稱,“公司未採購國家禁止使用的原料,在該產品中也未添加禁用原料,但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將相關產品下架,並對消費者造成的困擾深表歉意,公司正積極和相關部門溝通。”
記者發現,由於東洋之花問題產品的生產單位標示與上海有關,12月26日,上海市食藥監局表示,目前已對滬上化妝品市場進行了清查,相關產品一律下架封存。目前暫未收到此次被曝光化妝品相關投訴和不良反應報告。此外,相關超市也接到下架通知。
在相關企業一系列的聲明後,消費者普遍認為,部分被曝產品是否存在問題已經難以定斷。不過,網盛環境科學化學品安全專家汪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不論問題產品是否由廠商直接生產,目前市場上流通著這些產品,這個行業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汪涵介紹,皮膚接觸氫醌可使皮膚色素減少,達到美白效果,根據生物實驗,國際癌症協會已把其列入可能致癌的行列;而汞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其毒性不容小覷。記者同時查詢資料獲悉,氫醌是一種穩定劑,以往化妝品中的最大允許濃度為2%,不過歐盟於2002年和2007年一再聲明,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氫醌。
汪涵建議,消費者在使用化妝品時,應仔細辨別產品的真偽,有必要到網上查詢其化學成分是否符合規範。
監管機制需完善
在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看來,近期的一系列相關事件都表明,在缺乏權威第三方監管機制的前提下,為避免被外資借勢搶佔市場份額,行業自律顯得尤為關鍵。
事實上,與乳業等品牌類似,化妝品也面臨著國際品牌的圍攻,本土化妝品在中國主流管道“節節敗退”。資料顯示,外資化妝品品牌一直擁有全系列產品線,從基礎清潔乃至深層護理,除了穩固已經佔據的國內中高端化妝品市場外,外資還伸向了以國內品牌為主的中低端市場。
分析師認為,在行業法規、監管等不夠完善的前提下,企業自身應該為長遠發展作打算,消費者的忍耐也是有限的。
過去幾年,本土化妝品艱難地開始從細分市場找到突破口。據介紹,目前中國已有化妝品生產企業4000餘家,佔據了世界第三位的化妝品產值。但與此同時,飛速的發展造就了化妝品市場亂象叢生。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董祝禮就曾表示,去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涉及化妝品的投訴近萬件,其中品質低劣成為化妝品投訴的主要問題,占投訴總量的六成。
為加強化妝品監管,12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佈,已制定了《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督行政執法文書規範(試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