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歐債危機深化 我國對歐出口增速猛降

就在中國入世的第十個年頭,歐盟成為了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約占中國貿易總額的16% 

然而,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卻給這一亮點投下了重重陰影。一個最明顯的例證是,我國對歐出口增速已從20101月的46%大幅下降至201111月的4.9% 

上海關區對歐出口驚現負增長 

中國商務部12月的新聞發佈會稱,11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乏力。同比增長僅為4.9%,低於當月整體出口增速8.8個百分點。 

1~11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15.1%,增速較1~10月的16.3%繼續收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歐盟經濟增長如果進一步放緩,內部消費投資進一步疲軟,就可能會直接影響中歐雙邊貿易增長。

統計顯示,自希臘爆發危機以來,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從20101月的46%大幅下降到201111月的4.9%。而在20111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還維持在25%的水準。

從地區來看,由於歐盟市場不景氣,中國最大的上海關區11月份對歐盟出口已經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也拖累整個關區的出口增幅降至近兩年來的低點。 

據上海海關統計,11月上海關區對歐盟出口不足10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4%。如果考慮到近一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因素,11月份對歐盟實際出口的同比 “負值可能更大。 

三分之二外貿商對歐出口訂單下降 

11月底,環球資源對中國581家出口商的調查報告顯示,幾乎全部受訪公司都感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35%的受訪外貿商表示其所受到的影響相當明顯。在調查報告中,有三分之二的中國外貿企業反映來自歐洲的出口訂單下降。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表示,除了全球債務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加大,會弱化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緊縮政策導致融資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也使中小型外貿企業經營困難,影響其外貿出口。 

近兩年來,匯率一直是困擾出口企業的大問題,以歐元結算的出口企業吃虧更大。今年以來,人民幣和其他主要貨幣均保持升值態勢,特別是對歐元,四季度就大幅升值了8% 

秉華諮詢經理高傑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民幣升值擠壓了出口企業的利潤。以一張2000萬歐元的訂單為例,今年高點約在1歐元兌10元人民幣,收入在2億元,而用現在的8.4來算就是1.68億元,其中匯兌造成的損失就高達幾千萬元。 

歐盟與華貿易摩擦最頻繁

自從歐債危機以來,歐盟已經逐步取代美國,成為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迄今為止,歐盟已對中國糖精、彩電、自行車、不銹鋼等多種產品發起貿易救濟措施,涉及食品、鋼鐵、化工、文具、玩具等多個行業

隨著危機的蔓延和深化,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有重新抬頭的趨勢。社科院國際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這一方面是為了通過限制其他國家的進口來轉嫁國內的危機,另一方面,在危機中的民眾更需要本國政府的保護。 

明年歐盟在貿易領域對華態度預計難有轉變,宋泓認為,歐盟有可能會對中國的機電、金屬、化工等傳統出口產品加強雙反措施的頻率。 

他說,針對這種傾向選擇,一是要加強各國高層間的溝通,尤其是二十國集團首腦間的積極交流,宣導貿易自由;二是,企業應當促進結構的轉型升級,短期來看,可以考慮建立轉移市場和尋找替代性產品作為應對預案。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lara

 

時間:2012/2/2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