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紡織業包括棉紡織品、毛紡織品、絲綢制品、麻紡織制品、印染制品、色織產品、針織產品、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
一、紡織業成為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領域
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對華紡織品服裝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75起,占全球對華貿易救濟案件總數的12.3%,僅次於化工、輕工和冶金行業,位居第四。其中,反傾銷99起,占國外對華紡織業貿易救濟調查總數的56.6%;特別保障措施57起,占比32.6%;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18起。
從案件走勢看,反傾銷案件呈上升之勢,年均立案6起,2010年反傾銷案件為2起,低於保障措施案件。從1999年開始保障措施案件數量徘徊在2起左右,2009年和2010年案件數均達到4起;特別保障措施自2001年出現以來變動較大,除2002年無立案外,隨後持續走高,2005年多達34起,隨後大幅下降,2007、2008年無案件,2009年為2起,2010年無案件(圖1)。
二、貿易擴大伴隨案件增多
1.入世後案件數大幅增長
1982~2010年,全球對華紡織業共發起175起貿易救濟案件,年均立案6起。其中,1982~1994年,針對中國紡織業的貿易救濟案件為29起,且均為反傾銷,年均立案2起。
從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7年間,全球對華紡織業的貿易救濟案件為14起,年均2起。其中,反傾銷11起,涉華保障措施為2起,特別保障措施1起。
2002~2010年,全球對華紡織業貿易救濟調查大幅增長,累計達132起,年均15起。其中,反傾銷59起,涉華保障措施16起,特別保障措施56起,2009年新增反補貼1起。2003年,美國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對3類產品實施特保措施,隨後6年,我國紡織業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大幅攀升。
2010年,共有5個國家對華紡織品啟動6起貿易救濟調查,比上年減少13起,降幅達68.4%。其中,反傾銷2起,保障措施4起。
入世為我國紡織業帶來了發展契機,產能不斷提高,出口額自2005年開始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出口增速自2003年一直處於20%以上,直至金融危機爆發,出口增速放緩。201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連續攀升之走勢。2010年全年累計出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可以說,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走出持續一年多的危機陰影,正從恢複性增長轉向實質性增長(圖2)。
2.紡織業是特別保障措施調查涉及的第一大產業
盡管《特別保障措施》條款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才生效,但在當年4月16日,日本就率先啟動了對華毛巾產品的首例特別保障措施調查,直至242條款失效前,我國紡織業一直是特別保障措施的重災區。在全球對華發起的85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中,涉及紡織業的案件達57起,占特保案件總數的67.1%,在涉案行業中居首位。
為避免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後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大幅增長以及在美國市場占據份額的突增,2004年和2005年全球集中對華紡織業發起特保調查。2004年,美國對中國輸美的13類紡織品服裝發起特保調查,而早在2003年美國已對其中的3類產品(針織布、胸衣和袍服)發起了特保調查。在2004年全球對華紡織品服裝發起的15起特保調查中,除美國的13起外,秘魯和土耳其各發起1起調查。在2005年的34起特保調查中,美國發起21起,歐盟9起,哥倫比亞3起,中國臺灣1起。特保調查的集中出現顯示了其發案具有一定的傳導性。在美國對華紡織品服裝發起大規模特保調查後,歐盟為避免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大量湧入,也舉起特保大棒,隨後一些貿易保護傾向嚴重的國家也先後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發起特保調查。在與中國政府就此問題進行多輪磋商後,美國發起的21起特保案件和歐盟發起的9起特保案件分別因中美、中歐達成的最終協議而終止。根據協議,歐盟、美國對原產於中國的部分類別的紡織品服裝實施配額限制。
三、發展中成員和發達成員在貿易救濟措施形式上各有側重
在國外對華紡織業的175起貿易救濟調查中,發達成員發起65起,占案件總數的37.1%;發展中成員發起104起,占案件總數的59.4%;轉型經濟體成員發起6起,占比3.4%。其中,美國發起的案件最多,為43起,占比達24.6%;土耳其19起,位居第二,占比10.9%;歐盟16起,居第三位,占比9.1%。
1.發展中成員是對華反傾銷調查的主要發起者
在國外對華紡織業發起的99起反傾銷案中,發達成員發起18起,占反傾銷案件總數的18.2%;1起案件由轉型經濟體發起;其餘80起反傾銷案件均由發展中國家發起,占案件總數的80.8%。其中,土耳其發起的案件最多,為17起;其次為印度10起,南非9起,哥倫比亞8起。
2.烏克蘭是涉華保障措施調查的主要發起者
在全球發起的16起涉華紡織品保障措施調查中,發展中國家發起11起,轉型經濟體發起5起。分國家看,烏克蘭發起4起,埃及3起,印度尼西亞2起,秘魯2起,哥倫比亞、白俄羅斯、土耳其、印度和智利各1起。
2010年,印度尼西亞是對華紡織業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發起者。在國外對華紡織品發起的6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印度尼西亞2起,居首位,且均為保障措施調查,這也是印度尼西亞首起涉華紡織品服裝保障措施案件。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自2009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實施以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紡織品服裝貿易取得較快發展,2010年進出口額達26.6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出口紡織品服裝23.28億美元,同比增長50.73%,占對東盟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15.7%;進口3.33億美元,同比增長49.1%,占自東盟紡織品服裝進口額的21%。涉案產品均為自2010年起中印之間實施零關稅的商品,然而,就在雙邊自貿區剛剛運行1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就開始對我國輸印紡織品服裝實施保障措施加征關稅。
3.美歐仍為特別保障措施調查的主要發起者
自中國入世後,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土耳其、秘魯、哥倫比亞以及中國臺灣先後完成了針對中國大陸紡織品服裝實施特別保障措施的立法程序。由於特保調查申訴門檻低,業界僅憑“市場擾亂”或“市場擾亂威脅”即可獲得1~3年的保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成員在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前後對中國紡織品服裝發起了大規模的特保調查。2001~2009年,在國外針對中國紡織業發起的57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中,美國啟動35起,占特保調查總數的61.4%;歐盟9起,占比15.8%。
美國發起的特保調查不僅多,而且部分產品多次立案。2003年立案的3類產品在2004年度再次立案,而2005年立案的21類產品中的8類已經於2004年發起過特保調查。第349類產品(胸衣)則連續3年立案。
2010年,各國(地區)均未發起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的特別保障措施調查。
四、涉案產品以紡織品為主
在全球對華紡織業發起的175起貿易救濟調查中,118起案件涉及紡織品,占案件總數的67.4%;56起案件涉及服裝,占案件總數的32%。
1.反傾銷和涉華保障措施主要針對紡織品
在全球對華紡織業啟動的99起反傾銷調查中,85起案件涉及紡織品,占案件總數的85.9%;在全球對華紡織業啟動的18起保障措施調查中,15起案件涉及紡織品。2010年發起的6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2起涉及面料,4起涉及織物。
2.特別保障措施主要針對服裝類產品
在全球對華紡織業啟動的57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中,38起案件涉及服裝,占比66.7%,其餘19起涉及紡織品。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