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曆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橫跨農業和工業兩大生產領域,涉及棉花生產、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和終端消費等多個環節,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高速發展。截止2011年,我國環錠紡、轉杯紡和織機的數量分別達到1.2億、232萬頭和126萬臺,紡紗生產能力更是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50%。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的棉紡織大國地位。雖然棉紡織行業高速發展,但是其頭頂的“三座大山”正越來越重,高速發展的棉紡織行業亟待減負。
結構性失衡:調整配額制為行業去枷
從國內供給看,我國的棉花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及新疆產區,其中新疆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5%,黃河流域產區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5%,長江流域約占10%。
棉花的種植區域過於集中,給棉紡織行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由於棉花的產量與質量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棉花種植過於集中,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如果某年氣候條件不利,影響了棉花的產量和質量,那麼會全國棉紡織行業都會受到極大影響。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2010年前後,由於受極端天氣影響,新疆產區棉花產量受到較大影響,全國棉紡織行業頓時一片哀嚎。
雖然我國現有三大棉花產區,然而僅有新疆產區的棉花種植形成一定規模,其他產區的種植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受上年價格因素影響較大,種植面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棉農的意願,不利於棉紡織行業的整體穩定。
在進口方面,我國棉花進口采用配額制度。根據WTO協定,我國每年配額進口89.4萬噸棉花,實施1%的優惠關稅;配額以外的進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稅。滑准稅的征收,相當於為進口棉價設置了底限,其目的在於減少進口棉對國內棉花市場的沖擊,確保棉農收益。然而,由於中國棉產量與紡織業需求之間有近300萬噸的缺口,這就意味著無論棉價高低,都有逾200萬噸棉花剛性需求通過繳納高昂的滑准稅進口。
配額制、滑准稅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企業利用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造成了中國棉紡織行業成本偏高。目前澳洲棉花18000元/噸,印度棉花16000多元/噸,但是礙於配額制度,企業不能自主進口,而中國新棉要21400元才能買到同等質量的棉花。
前瞻產業研究院棉紡織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要解決棉花產量供不應求的現狀,首先應該加大內部供給,從棉花種植入手,增加國內棉花產量。我國幅員遼闊,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裏,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險。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兩大產區,需要盡快將棉花種植規模化、規範化,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種植面積。其次,希望政府能夠盡快了解目前市場現狀,對進口配額制度和滑准稅做相應的調整,早日給我國棉紡織行業去枷。
企業留人不易行業融資難亟待解決
新一代農民工正對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紡織業是其中的典型。調查顯示,2011年紡織業工資平均漲幅在15%以上,但八成以上的企業依然存在用工短缺。根據企業反映,當前的這一代農民工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和成長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由於紡織工廠噪音大、氣味重,再加上勞動強度較大、薪水又不算高,造成了企業招工難、留人難。
此外,西部經濟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東部發達地區制造業的“用工荒”。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並承接了部分東部地區轉移過去的產能,企業用工需求大幅增長,勢必導致勞動力從東部沿海撤回到中西部,甚至出現了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搶人”的情況出現。除了經濟崛起外,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外流使得留守人員的社會治安問題,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生活壓力加劇也促使這一形勢不斷加劇。
為了留住勞動力,部分企業選擇福利留人。某公司總經理介紹,“去年,企業給每名職工都配發了電動車,月月還有各種小福利,春節期間還包車接送職工。預計今年企業薪酬還要上漲才能留住員工。留人不易,能留下來就是勝利。”
前瞻產業研究院棉紡織行業研究小組表示,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用工荒等問題的凸顯,已有部分企業將生產基地建設到中西部等招工難度相對較小的地區,甚至有部分企業選擇到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勞動力相對豐富、勞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建廠。這種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具體是否適合企業自身的情況,還需綜合考慮供應商位置、交通物流條件等因素。
2011年以來,融資難成為了棉紡織行業頭頂的另一座大山。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對行業500多家企業的調研中,有近四成企業融資利率比銀行基准利率高10個百分點以上,山東等地的紡織業貸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而且相當多的企業都被迫接受了承兌匯票業務。
貸款利率高,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不斷增加。還有部分銀行通過變相收取管理費、咨詢費、額度設立費、貸款承諾費、貸款安排費、風險保證金等,加大“桌子底下的成本”,以及要求將貸款額的部分用於購買銀行指定的金融理財產品等,變相增加貸款成本,使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較2010年增加三成以上。
融資難,對於銀行業,甚至說對於國民經濟,都無異於“火中取栗”、“竭澤而漁”,雖然利率高企可以給銀行業帶來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卻給自身埋下很大隱患。首先,高額的利息勢必會逼死一批棉紡織企業,這批企業的倒下,導致其貸款無法追索,這是對銀行業造成最直接的損失;其次,高額的利息,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經營情況,進一步惡化後會對整個棉紡織行業形成不利影響,最終導致銀行業的發展沒有依托;再次,作為重要的國名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棉紡織行業的不景氣,會對整個國名經濟造成惡劣影響。
前瞻產業研究院棉紡織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政府需要實時的關注棉紡織行業的難處,協調好銀行與棉紡織行業企業之間的關系。銀行需要將眼光放長遠,不能以強勢者自居,而是要放低身段,重新調整好與棉紡織行業的關系,解決好棉紡織行業融資難的問題,最終實現長遠的雙贏。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