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棉花收儲政策有望在今年做出調整,即針對棉農進行直補。近期即將召開的新疆棉花會議將進一步討論該政策,新疆地區有望率先成為首個試點地區。
分析人士指出,收儲政策調整意味著中儲棉將逐漸淡出棉花交易市場,棉花交易流通環節將更依賴市場供需。上述政策在保證棉農利益的同時,不傷害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紡織服裝業有望獲得價格更為低廉的原材料。
直補政策或今年出臺
“直補棉農有望在棉花主產地新疆先期試點,並逐漸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孫瑞哲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日前在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表示,發改委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改進棉花市場調控機制,探索建立促進棉花產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他同時透露,國家正在研究相關措施,緩解收儲政策造成的棉花市場扭曲。業內人士預計,明年棉花收儲政策調整是大概率事件,2013或將成為棉花收儲的“收官”之年。
權威人士透露,為建立長效調控機制,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研究相關措施,讓收儲成為市場輔助工具,直補棉農政策有望出臺。
卓創資訊分析師孫立武認為,從全國範圍來看,由於種植區域分散、面積不明,直補政策執行起來或存在不小難度。鑒於國內棉市發展狀況,收儲政策將走進尾聲,2014年政策調整不可避免。
從2012年度棉花收儲情況看,最終實際入庫量662萬噸,其中新疆421萬噸、內地241萬噸。棉花收儲量占當年棉花總產量的89%,上市流通的棉花少之又少。
隨著棉花收儲總量的快速增加,庫存風險正在放大。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儲庫存棉花相當於我國紡織業一年的使用量。如果再加上2013年的收儲,總量將突破1300萬噸。
孫立武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單純的收儲政策在保護棉農和穩定國內棉花價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導致市場資源供需節奏不均衡,國內外棉價差拉大,進而導致國內紡企利潤下滑。
紡企成本有望降低
目前,紡織服裝企業中,棉花原材料的成本占面料成本的50%-60%。棉花高比例收儲帶來的流通棉花減少以及棉花價格上行,成為削弱紡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為減輕高棉價給棉紡企業帶來的壓力,國家2013年實行3:1的進口配額發放比例,也就是說,棉紡企業要購買3噸國內棉花,才能獲得1噸進口棉花配額,但僅有部分擁有競拍資質的棉紡企業才能享受到,而且發放配額與紡織服裝企業棉花原料需求之間存在時間錯位。
孫立武表示,調整收儲政策有助於棉花市場化價格機制的形成,減緩紡織服裝行業困境。此外,棉花進口配額等相關政策或也會出現同步調整。棉花原料有了保障,將有助於紡織企業減少對外依存度,從國內獲得更多廉價原料。
不過,雖然存在收儲政策調整預期,但2013年度棉花收儲仍將執行。劉小南日前表示,新的棉花年度將實行新的標準,新的差價、計價辦法也會儘快公佈。
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於5月中旬展開的調查,全國棉花實播7080.9萬畝,同比減少243.2萬畝,降幅為3.3%。
出處“中華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