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生物基纖維:戰略產業須謀勢

目前,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生產幾乎覆蓋了所有品種領域,是不落後於國外的新纖維品種,而且在追求環保可持續的現代工業的發展潮流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新材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通過十一五期間的高速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纖維素纖維已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技術水準、工程化居於世界領先;聚乳酸及纖維正在實現產業化;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生物法二元醇等單體原料、聚合物及纖維深加工進步迅速;竹漿、麻漿等新型再生纖維素原料多樣化、千噸級Lyocell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等已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發展萬噸級Lyocell纖維產業化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產業起步較晚、基礎研究薄弱、創新能力不足、下游應用偏窄等原因,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規模還不大、生產成本比較高、生產原料一頭在外、工程化水準較低等問題還須解決和突破。

當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門正在聯合推動國家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項實施方案。行業深入理解發展意義、探討發展模式、增加資金投入,尤其是抓住十二五時期國家把高新技術材料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機加速發展,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深入理解發展意義

近年來,隨著全球石油資源的日益匱乏、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傳統石油化工技術及產品的副作用和不可持續性日趨顯著。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說,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是順應發展形勢的需要。用生物基原料生產化工產品來替代石化產品已成為當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化纖工業90%以上的產品基於石油,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且進口量約占化纖原料總需求量的2/3,對外依存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行業平穩發展的安全警戒線,對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投資風險和不穩定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我國化纖的發展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說,積極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產業,不僅是實現化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承載著化纖強國的重任。

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是綠色化工原料的未來出路,越來越多的化工產品可通過生物質資源得到。目前,世界化工巨頭如杜邦化工、DOW化學、帝斯曼、巴斯夫等企業已經從上個世紀開始從傳統化纖和化工產業轉向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研究和產業化,現已將其作為最優先發展的業務。對生物基化學纖維有著深入研究的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鄭植藝說,化學纖維從生物基途徑取得原料的趨勢在全球日益明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危機後,均把發展生物產業作為走出困境、爭奪高新技術制高點、重新走向繁榮的國家戰略。

據瞭解,《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都把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作為重要專項內容。端小平指出,我國要從維護國家安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認真落實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發展規劃。

積極創新發展模式

有關規劃表明,到2015年,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產量將由2012300萬噸(包括傳統生物基再生纖維)提高到510萬噸,年均增長17%。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總產值將達到1050億元,增加值達440億元。

業內專家指出,加快行業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也要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推動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於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處理好產業發展與企業競爭的關係,為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建立良好的支撐平臺。上海凱賽生物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修才就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表示,企業在市場前沿,會自主選擇有潛力的產品,國家應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工作。在純殼聚糖纖維及產業化專案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目前已經申報國際、國家專利120多項。副部經理張明勇強調了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地位。他說,要通過專利保護知識產權。國內企業要有專利申請的意識。

在發展步驟上,產業發展正著眼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技術條件成熟、成長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的現代生物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產品。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增俊說,產業發展會著力於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前沿生物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搶佔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加快實現產業化。

在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的發展模式上,可以總結常規纖維的發展經驗。端小平說,這樣可以避免走彎路。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漢麻研究中心總工程師說,借這個產業的發展契機,不能再走常規纖維的發展老路。在培養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挖掘產業文化、注重環保技術工藝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與創新。廣東百合醫療代表也認為,行業發展不能再像傳統纖維那樣,一窩蜂進入。非良性競爭對該產業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著力提升產業技術

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是戰略性新型產業,各國的技術封鎖比較普遍,國際合作空間不大,行業內普遍認為,應當樹立依靠自主開發的戰略思維。

開拓生物基化學纖維的原料資源和開發新的生產技術成為行業目前技術領域關注的重點。東華大學副校長朱美芳說,在技術拓展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採用離子液體、低溫堿/尿素溶液等無毒安全、可回收利用的溶劑,熔融紡絲等新工藝製備纖維素纖維;二是利用甲殼素、海藻等海洋生物質和各種蛋白為原料生產生物基化學纖維;三是研究利用農產品、農作物廢棄物等資源,採用生物合成技術製備聚乳酸類(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生物基化學纖維新品種。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行業發展的技術特點。對常規材料再設計是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技術的重要思路。從傳統的生物學科及其相關的物理、化學學科滲透到材料學科、能源學科、複合材料學等領域。生物質纖維材料研究與相關學科不斷交叉、滲透,新的學科增長點將會不斷出現,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袁其朋就認為,交叉學科成果對產業的發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顧問趙慶章也表示,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的發展要吸收非紡織領域的專業人才參加。

在技術攻關方面,與國外大型企業財大氣粗相比,國內相關企業顯得勢單力薄。鄭植藝說,對於國內相關企業來說,單打獨鬥實力有限,借助平臺力量會加快技術研發的突破。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王玉萍介紹,海洋生物基化學纖維及應用產業聯盟“PLA/PHA纖維及應用產業聯盟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及應用產業聯盟等技術創新聯盟都將在隨後的工作中逐步建立。新鄉白鷺化纖的有關負責人也認為,在行業面臨的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上,協同作戰會加快產業化的步伐。

技術發展靠人才。為行業的發展培養綜合性人才是各大專業院校的重任。對於人才培養,端小平指出,一本貼近行業發展的生物基化學纖維教材不可或缺。他建議各大專業院校可以編著一本這方面的教材,為行業的發展培養各多瞭解前沿技術的人才。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emma

時間:2013/7/5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