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穩棉價政策拖累紡織企業

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國內基建行業、煉制行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制造的標志性行業——紡織業的現狀。入夏以來,廣州、東莞、佛山等地的紡織企業日子更難過了。一些企業苦於沒有訂單,甚至不惜賣出全新的紡織機維持生計。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紡織業的日子這麼難過,一起來看一下。

【解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掌握的信息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紡織業的總體經濟效益較上年同期出現了明顯好轉。不過,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總額增速明顯回落。

【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品種高級分析師趙中華】它的經營形勢就是隨著全球終端消費的下降,訂單減少,這個是全球性的東西,第二個是從結構性角度來說,跟中國產生競爭經濟的這些國家的經濟來源,他們的競爭力相對來說提升很快,也擠占著我們的訂單資源。

【解說】開工不足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由於織布廠接貨能力有限,直接抑制了棉紗需求。目前國內棉紗庫存正逐漸走高。不過,還有另外一些原因造成了現在的這種局面。

【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品種高級分析師趙中華】第一個方面就是紡織原材料棉花的內外價差比較大,第二個因素就是人工成本的提升,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

【解說】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1年由發改委等多個部門推出的國儲棉收購政策,目前已經導致中國國內棉花價格高出國際市場每噸4500元。收儲棉花也占用了大量資金。按照已經入庫的800萬噸棉花計算,國家已投入收儲資金1600億元左右,每年需支付銀行利息100億元,倉儲費用10多億元。

【主持人】本來是為了穩定國內棉花價格的收購政策,卻因為擴大了國內外棉花的價差,反而影響到了以純棉紡紗為主的中小企業。這對於已經拿不到訂單的企業來說,這種情況確實是雪上加霜。

【鄭州商品交易所高級分析師張聞民】

這幾年我們實行了棉花的敞開收儲,我們的一些訂單是讓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一些紡織的同行,把我們的訂單都拿走了,這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損失。

【解說】為了給紡織企業減負,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公告稱將加大進口棉的投放力度。不過,在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即便是拋出儲備的期貨棉花,也不能立竿見影的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

【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品種高級分析師趙中華】第一個我覺得就是簡政放權落到實處,尤其是結合棉花產業經濟,讓紡織企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配額是一個關鍵,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就是結合著大的形勢,目前我們國家的棉花紡織經濟走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個道路上,在這個道路上要給他一些工具,這個工具包括我們的棉花期貨,繁榮棉花期貨,開辟棉紗期貨都是手段,讓他們充分的利用這些工具去做強做大。

【主持人】現在看來,整個紡織行業的產業鏈出現了一個死循環。要解開這個結,還是得從根子上入手。不過,棉花價格的問題和糧食價格的問題一樣,由來已久。想要畢其功於一役,需要的還是改革的勇氣。

【解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杜鈺洲認為,沒有什麼理由可以否認,配額就是尋租體制。中國的棉花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品種高級分析師趙中華】比如說要形成一個好的價格形成機制,比如說利用好我們的市場,尤其是利用好我們的棉花和即將建立的棉紗期貨市場,我覺得倒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因為政策管理的是預期,而期貨本事就是一個預期,把它們兩個很好的結合起來,用市場的辦法供求的手段,來解決預期問題。

【主持人】俗話說的好,解鈴還須系鈴人。在紡織企業的問題上,期貨市場只能幫助理順中短期原料市場的供求,平抑價格波動。但如果價格本身不能反應市場的真實供求,那麼期貨交易的作用恐怕也是有限。最終企業還是要跟著吃虧。 

出處中國紡織網

編輯:蘆葦

時間:2013/10/24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