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新聞

反思:中國服裝業的發展路迹

由于國際與國內市場大環境的急劇變化,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服裝業需要在新的經濟格局中把握大勢,理清責任。
  危機暴露問題
  “金融危機給中國服裝業創造了再次騰飛的機遇,同樣也暴露出中國服裝企業的不足之處。”在今年兩會期間,波司登股份公司董事長高德康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我國服裝業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將面對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發達國家研發設計標准爲核心的價值鏈高端,二是周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積累的土地資源人力發展的優勢,三是環保資源,土地等越來越嚴格的標准和快速提升的勞動力成本。
  而在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傑看來,中國服裝業目前還存在四大潛在問題。
  目前,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現實與國際市場定位方面存在加工能力與議價能力不匹配;加工數量與品牌數量不匹配;産業規模與國際影響力不匹配;出口全球占比與出口渠道地位不匹配;産品生産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不匹配。
  蔣衡傑表示,“我國服裝行業亟待在國際供應鏈位置、國際品牌擁有和影響力、國際服裝科技領先等方面提高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同時,目前國內梯度轉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沿海發達地區産業轉移意願不強、對轉移的效果多存疑慮,轉移行爲多屬于試探性轉移,而非企業戰略部署,造成轉移質量不高,轉移缺乏主動性和穩定性。內地承接轉移地區,招商在前、規劃在後,承接轉移缺乏長期的、明確的目標和目的,對行業的服務和産業鏈配套能力比較低。
  另外,我國服裝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科技、文化、商業等領域基礎積累比較薄弱,造成行業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都比較弱。另外,産業鏈創新機制缺乏上下遊聯動通路,使得産業鏈對服裝行業的創新支撐作用下降,也提高了服裝業創新成本。服裝科技、管理等專業培訓和教育較爲落後,最新的、前沿的創新理念、科學技術、營銷管理模式無法快速在業內傳播,拖滯了服裝行業創新步伐。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動力和保障之一,而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擾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我國服裝行業的工藝技術、管理營銷、設計研發等軟科學領域發展起步比較晚,人才孵化缺乏氛圍。人才資源不足使得行業的科技創新、品牌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足使得行業“軟科學”進步步伐緩慢,陷入了人才與創新、創新與科學進步、科學進步與人才培育的“人才——創新環”的不良循環狀態。
“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從表面看體現在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但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在今年中國服裝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
  他指出,新形勢下要保持紡織服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盡快實現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根本轉變必須認清我國服裝業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市場環境,産業地位,競爭優勢和自身問題。
  發現産業動向
  “未來10年,對于中國服裝行業來講,本土品牌將成爲中堅力量。”北京九合尚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弘表示。
  近30年以來,歐美本土發展狠好的品牌,基本上是具備本土文化的品牌。Burberry,最能代表英國的國際性品牌,它的成功,和運營機制的規範、營銷模式的創新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源于Burberry對本國消費者文化精髓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和深入。像Zara這種品牌也一樣,可以適合于歐洲,但是在美國等國家的發展,基于文化層面的問題,狠難形成類似歐洲一樣的市場主導。
國內狠多本土品牌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開始強調“原創性”和“差異化細分市場”的營銷理論。在未來10年,擁有自主研發和懂得品牌推廣的設計師品牌將逐步崛起,引領中國服裝行業。不過這些設計師品牌和以前的設計師品牌有截然不同,現在的設計師有著中國成長的經曆,有著在歐洲一流學府的進修背景,這就是一種國際化和中國文化的結合,未來10年在開放的中國將有著極強的競爭力。
  未來的服裝業將在“裂變”和“聚變”中變換格局。“裂”是指市場的、行業的進一步細分;“聚”是指資本、資源向優勢企業的進一步聚集。將要在行業中打響的或許不是品牌戰、價格戰、渠道戰,而是資本戰。整合與被整合不可避免地要成爲必然。未來,服裝類上市公司數量將快速增加。IPO和資本市場再融資既是企業直接融資的主要渠道也是進行資源整合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未來行業分工概念將越來越清晰,業務的精細化將成爲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加工商苦練專項加工本領;批發商提高采購放貨水准;零售商主攻渠道建設提高市場控制力;采購商專業高效串連加工和終端各環節。
  未來一個品牌的成功不是依靠企業全能水平,而是考驗企業資源整合能力、産業鏈的管理能力。服裝零售業的專業化發展已經拉開帷幕,未來的“服裝企業”將派生出服裝加工商、品牌零售商、品牌采購商等新稱謂。
以往,服裝業在投資者眼中屬于“低投入、低風險、低回報、低損失”的行業,只有當服裝行業發展日臻成熟,服裝企業有穩定的盈利能力的時候,才能走入“國際資本”的視線。近兩年,國際財團開始進入中國服裝行業的大門。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服裝品牌被國際財團關注。資本構成的改變或許有能力改變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的未來。
尋找新的機會
  目前,我國服裝消費正面臨著文化提升問題。隨著都市消費群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消費成熟,“文化需求”將迅速步入消費者視線。都市服裝市場將從物質消費到品味消費、理念消費、生活方式消費。未來的“文化需求”來自消費者,企業的品牌文化是要迎合消費或適度超前于消費者。未來服裝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進行功能細分、檔次細分、産品細分。新界域的出現意味著新盈利點的出現,將會推出一批新興品牌和新的商業模式。
  同時,在電視、網絡等媒體信息的輻射下,服裝品牌將獲得令人振奮的生機,當年輕人成爲農村消費的主體,城鄉服裝消費將逐步趨同。休閑品牌和運動休閑品牌將率先打開農村市場的大門。農村市場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模式也在發生轉變,如專賣店、專營店將越來越深入人心。農村的商場、市場、超市等常態銷售業態的成熟,將推助服裝品牌下鄉進程。隨著交通和支付系統完善,網絡消費也將覆蓋農村市場。
  真正高品質低價位的“快時尚”離我們越來越近,以美特斯•邦威爲代表的衆多國産品牌已經進入“快時尚”軌道;同時,從國際奢侈品牌到“手工作坊”紛紛開辟網上業務,從自建品牌官網到淘寶網專賣店,形式多樣。互聯網已經成爲年輕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G技術的普及應用、網上支付的便捷可靠等,更爲“網購”推波助瀾;“量體裁衣”,“手工縫制”三十年前的一大服裝消費主流又輪回過來。不同的是,而今的“量體裁衣”走上了工業流水生産線,“手工縫制”融入工業化大生産流程。
國際與國內市場大環境正在急劇變化,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服裝業需要在新的經濟格局中把握大勢。
  在今年的客戶會上,廣州例外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毛繼鴻爲大家放了一首歌,名叫《追趕世界》:“.....我從來不怕改變,勇敢挑戰新鮮;也從來不躲在後面,等機會的浮現;永遠都想不斷的領先,要冒險再冒險;要追趕世界,看自己的極限;超越再超越,站在最前面......”
  他說,我們一起去創造新價值出來的時機到了,因爲世界需要我們一起規劃未來,超越現在,創造未來。“當代中國人需要充滿自信地敢于承擔和挑戰未來。”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朱豔
時間:2010/5/30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