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內資訊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面臨纖維材料高性能等9大瓶頸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面臨纖維材料高性能等9大瓶頸

 

http://www.texindex.com.cn/   2014814 15:34   中國紡織

 

日前,在吉林省吉林市舉辦的中國十三五紡織發展論壇暨吉林化纖建成投產50周年產業鏈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建勇做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6~2030報告時指出,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面臨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元化、生態化水準有待提高等9大瓶頸。

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元化、生態化水準有待提升,主要表現在:高性能纖維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和裝備尚需突破,對位芳綸進口依存度超過95%,碳纖維進口依存度超過80%;新型功能纖維尚待拓展和提升,功能化、差別化產品占比偏低,通用纖維高仿真品種及效果有待拓展和提升;化學纖維對化石資源依賴性大,化纖行業對石油依賴度高達65%,新型生物質纖維研究尚在跟蹤;技術集成度低,裝備相對落後;天然纖維發展受限,每年進口原棉超過400萬噸,受可耕地紅線制約,單純依靠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發展天然纖維的模式難以為繼。

先進紡織加工技術能力亟待形成。紡紗、織造、非織造的高效、低耗、連續、自動化水準亟待提升;複合、高支、時尚、舒適、高品質等走向價值鏈高端的技術能力亟待形成;據調查顯示,目前相關企業主要生產技術的52%是模仿或模仿基礎上創新,自主創新僅占18%,紡織加工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尚需提升。

生態染整技術尚需新的突破。目前我國染整加工行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較大,我國年印染加工機織物600多億米、針織物1200多萬噸,標煤消耗3000萬噸,廢水排放30億噸,CODcr排放28萬噸。高風險有毒有害紡織化學品仍在使用,目前已確定的70種環境激素中與紡織印染助劑有關的有26種。

功能服裝及服裝智慧設計和製作技術有待發展。目前我國功能服裝設計與開發處於起步階段,服裝創意設計和開發處於模仿跟蹤狀態;服裝設計和製造的智慧化、自動化技術有待提升,目前國內近2000條服裝吊掛流水線中國產僅占約5%左右。

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水準亟須提升。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在纖維製品總量中占22%,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占比;新型紡織複合材料的關鍵技術尋求突破;高端生物醫用紡織品年進口60億美元;專用纖維原料、裝備、製品及應用領域尚未形成有效對接。

紡織裝備設計製造亟須走向高端。紡織裝備製造技術有待提升,裝備設計製造集成化、模組化、自動化水準不高;90%以上的高端紡織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產業資訊化技術水準亟待提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資料豐富,知識貧乏現象,生產資料與工藝優化關聯缺失;企業資訊化的協同與集成應用水準偏低,管控一體化應用程度不高;物聯網應用於紡織行業的關鍵技術尚待開發。

全生命週期低碳綠色紡織亟待形成。再生迴圈技術亟待發展,每年廢棄的纖維製品達2600萬噸,化纖再生迴圈處於起步階段。碳足跡標籤認證有待建立:碳足跡和碳標籤認證尚未開展,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獲國際生態紡織品標準認證。

協同創新能力弱、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紡織產業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行業整體的技術協作和集成;行業整體年度R&D經費投入強度低於1%,且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主要用於其硬體設施的引進、更新等;高效人才的培養與行業實際應用結合不夠緊密;超過65%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各類人才是阻礙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出處中華紡織網

時間:2014/8/18
點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