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棉紗價格也一路高漲。
6月2日,晉江龍湖某小型紡織廠的80余位工人接到了公司的通知:公司近期將停産整頓。“撐了幾個月,終于撐不住了。”一些老員工感歎道。據這些老員工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原材料棉花價格每月看漲,廠裏的開台率逐月降低,公司無力大量存儲原材料,使得工人們沒工開的日子變得多起來。
該紡織廠面臨的困境並不是個例。不久前,石獅的一家紡織企業也做出了相同的決定。雖然5月下旬以來,在一波漲跌互現之後,棉花價格于6月1日跌到了三個月以來較低點,但這小幅度的微跌並不能幫助這些小紡織企業逃離“停産整頓”的命運。
自去年7月份以來,棉價連連走高,在今年4月末更是達到了曆史最高點,成爲紡織服裝業擔驚受怕的“瘋狂的棉花”。在這波“漲”聲中,首當其衝的不是棉紗廠,反而是位于産業鏈中遊的紡織企業。而隨著棉價繼續居高位不回落,漲價風潮將傳導至産業鏈最下遊。
瘋狂的棉花或棉紗?
“5月下旬至今、3月份至4月份這兩段時期增長最快,幾乎每周都有一次較大的價格變動,紗線價格也隨著頻繁上漲。這讓我們這些小企業很被動。畢竟訂單是一早接下來的,很難提價。而現在原材料價格波動這麽多,我們又沒有多少儲備,算下來,已經接近零利潤了。”晉江龍湖一家小型紡織企業的生産負責人叫苦連天,並表示早在當棉價漲到每噸1.4萬元時,已有不少棉紡織企業聲稱難撐下去。
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顯示,標准棉的價格已從今年2月的不到1.5萬元/噸上漲至5月的17289元/噸,而去年年初標准棉的價格僅爲10966元/噸,從去年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已經逼近60%。同期相比,今年5月下旬的棉價也比去年上漲35%左右。
而即使是大企業,也對持續近一年的“漲”聲感到很無奈。福建百凱紡織化纖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濤爲記者算了一筆賬:5月份,棉花再進入新的一波漲價期,每噸每周上漲近千元,也帶動了棉紗價格的上漲。平均算下來,從月初至月底,每米棉布的棉紗原料成本增加了約1元。“紡織企業的利潤都是以幾分、幾角來算,怎麽經得起這麽頻繁的、大幅度的材料成本變動?”
在紡織行業有著十余年工作經驗的金濤認爲,在這波漲價潮中,紡織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大部分是來自上遊棉紗生産企業。“去年是供應商圍著我們,今年是我們圍著供應商。借棉花漲價之勢,上遊供應商也紛紛提價了,甚至提價幅度比棉花産品更高。”金濤認爲,不少棉紗廠在這輪漲價潮中投機獲利,這對紡織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事實表明,在紡織市場形勢一片看好的情況下,比起紡織企業與下遊客商的艱難博弈,棉紗廠的確是掌握了更大的議價主動權。
“本以爲棉價上漲會對我們造成不利的影響。但實際上,情況沒預期的那麽糟糕。在棉價漲幅最大的這幾個月,我們根據棉價上漲的幅度不斷提高棉紗的報價,大多數客戶都能接受。今年年初以來,我們的棉紗産品價格上漲了將近20%,加上我們有部分棉花是去年采購儲備的,目前還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石獅一家棉紗企業業務員透露。
秋冬服裝漲價成定局
究竟是誰推動了原材料的上漲?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重要。在承受了數月的成本壓力之後,不少紡織企業已經制定了面向成品服裝客戶的提價措施,並開始實施。今年下半年,漲價風潮勢必將傳導至産業鏈最下遊,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對織布廠來說,原材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八成,因此企業必須根據原材料成本變動而提升産品價格。這兩個月來,針對大單,我們會跟客戶協商,共同承擔原材料價格成本。最近一次提價在2%左右,那時棉紗價格上漲了約4%。就目前整個行業情況來看,只要面料是棉混紡的,都會適當提價。”金濤說道。
作爲紡織行業的下遊,服裝行業將面對上遊抛過來的“燙手山芋”。據石獅一位布料貿易商介紹,棉價的上漲反映到下遊産品服裝上來,一般需要4~6個月時間。從5月開始,紡織廠已經進入了秋冬裝面料的生産旺季,秋冬面料用棉量更大,而目前棉價仍居高不下,這樣算來,下遊服裝企業的漲價潮將在今年下半年全面爆發。
“細心一點的消費者會發現,今年部分夏裝已經有稍微的提價了。但由于用料少,夏裝受影響較小。秋冬季服裝用料遠遠超過夏季産品,1公斤原料可以制作10套夏季産品,卻僅能生産2套秋冬季産品。企業的成本壓力會越來越明顯,要消化成本,只有提價。根據業內目前的初步定價預估,今年秋冬服裝産品將提價8%~15%。”不少品牌服裝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棉價上漲三成,若完全轉嫁,服裝的零售價至少要上調近兩成,企業才能消化掉成本。
不僅是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品牌服裝,不少外貿企業也嘗試著在接單時議價。晉江七彩狐服裝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建庫每年都會帶著營銷團隊參展拿單。在此前的廣交會上,原材料成本壓力早已算進他的休閑服裝報價單中。
但相對而言,目前內銷品牌的情況比出口樂觀,不少出口服裝企業只是嘗試將訂單價格微調3%~5%,遠遠低于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幅度。但即便如此,議價過程仍是較爲艱難。
相關新聞
“漲”聲背後的減壓之道
在“漲”聲一片中,紡織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消化成本,減輕壓力?除了繼續與上、下遊之間進行議價博弈,不少紡織企業也從産品結構、生産管理等方面著手,實施減壓措施。
調整産品結構
今年年初以來,百凱紡織化纖公司有意識地開始回避一些訂單。一直以來以接正裝面料單爲主的該公司,今年年初以來在産品選擇標准上進行了修改:比較複雜的生産訂單、生産周期長的訂單不接,正裝面料訂單少接,多選擇簡單的休閑面料訂單。
“去年,我們的正裝面料與休閑面料訂單比是8∶2,這幾個月來,慢慢調整成了3∶7。”金濤介紹道,正裝面料生産周期較長,而且貨款回收慢,要等到服裝企業的新品上市後,才能回收貨款,這對于正承受著巨大原材料成本壓力的紡織企業而言並不利。相比之下,休閑面料的生産工藝較爲簡單,生産效率也比較高。
在調整産品結構後,百凱紡織化纖公司5月份的生産效率較4月份提高約4%,生産管理成本的降低對衝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加速推新品
“還有一個方法便是加快推新款的速度,推出的新款在定價方面可以有提高的空間。”不少面料貿易商表示,一般原材料成本上漲10%,産品定價會上漲5%至8%。“新款漲價,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
加速研發新品成爲紡織服裝企業應對成本壓力的主要解決方式,不少企業一改大衆款銷售,主推特殊新品。“舊的産品提價,不是所有客商都能接受。我們只能在新品研發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適當提高新品的價格,用以攤薄生産成本。僅5月份,我們就推出了9款新品,花色和樣式比以往産品都有極大改進,即使價格高點,也受到了下遊客商的青睐。”布行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新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不錯,基本上可以彌補棉花漲價帶來的損失。
全面技改
不少紡織企業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緩解高棉價的壓力。他們紛紛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啓動全面技改以降低生産成本。
這個月,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購買的一批從日本進口的新設備將進廠,安裝完畢即開始生産。這已經是龍峰紡織今年引進的第二批設備,之前該公司已經進口了150台同系列的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定制的,我們提出要求,日本方面的生産商進行了調整。定制的進口設備生産效率較高,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這樣才能把生産成本降下來。不然,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龍峰紡織的研發人員表示。
百凱集團的總裁助理徐先生也向記者介紹道,今年年初以來,該公司生産管理人員花了更多的時間在車間,掌控各個生産環節來節約開支——包括將裁剪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低、調試和維修機台設備以提高效率,以此來向內部管理要效益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朱豔
6月2日,晉江龍湖某小型紡織廠的80余位工人接到了公司的通知:公司近期將停産整頓。“撐了幾個月,終于撐不住了。”一些老員工感歎道。據這些老員工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原材料棉花價格每月看漲,廠裏的開台率逐月降低,公司無力大量存儲原材料,使得工人們沒工開的日子變得多起來。
該紡織廠面臨的困境並不是個例。不久前,石獅的一家紡織企業也做出了相同的決定。雖然5月下旬以來,在一波漲跌互現之後,棉花價格于6月1日跌到了三個月以來較低點,但這小幅度的微跌並不能幫助這些小紡織企業逃離“停産整頓”的命運。
自去年7月份以來,棉價連連走高,在今年4月末更是達到了曆史最高點,成爲紡織服裝業擔驚受怕的“瘋狂的棉花”。在這波“漲”聲中,首當其衝的不是棉紗廠,反而是位于産業鏈中遊的紡織企業。而隨著棉價繼續居高位不回落,漲價風潮將傳導至産業鏈最下遊。
瘋狂的棉花或棉紗?
“5月下旬至今、3月份至4月份這兩段時期增長最快,幾乎每周都有一次較大的價格變動,紗線價格也隨著頻繁上漲。這讓我們這些小企業很被動。畢竟訂單是一早接下來的,很難提價。而現在原材料價格波動這麽多,我們又沒有多少儲備,算下來,已經接近零利潤了。”晉江龍湖一家小型紡織企業的生産負責人叫苦連天,並表示早在當棉價漲到每噸1.4萬元時,已有不少棉紡織企業聲稱難撐下去。
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顯示,標准棉的價格已從今年2月的不到1.5萬元/噸上漲至5月的17289元/噸,而去年年初標准棉的價格僅爲10966元/噸,從去年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已經逼近60%。同期相比,今年5月下旬的棉價也比去年上漲35%左右。
而即使是大企業,也對持續近一年的“漲”聲感到很無奈。福建百凱紡織化纖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濤爲記者算了一筆賬:5月份,棉花再進入新的一波漲價期,每噸每周上漲近千元,也帶動了棉紗價格的上漲。平均算下來,從月初至月底,每米棉布的棉紗原料成本增加了約1元。“紡織企業的利潤都是以幾分、幾角來算,怎麽經得起這麽頻繁的、大幅度的材料成本變動?”
在紡織行業有著十余年工作經驗的金濤認爲,在這波漲價潮中,紡織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大部分是來自上遊棉紗生産企業。“去年是供應商圍著我們,今年是我們圍著供應商。借棉花漲價之勢,上遊供應商也紛紛提價了,甚至提價幅度比棉花産品更高。”金濤認爲,不少棉紗廠在這輪漲價潮中投機獲利,這對紡織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事實表明,在紡織市場形勢一片看好的情況下,比起紡織企業與下遊客商的艱難博弈,棉紗廠的確是掌握了更大的議價主動權。
“本以爲棉價上漲會對我們造成不利的影響。但實際上,情況沒預期的那麽糟糕。在棉價漲幅最大的這幾個月,我們根據棉價上漲的幅度不斷提高棉紗的報價,大多數客戶都能接受。今年年初以來,我們的棉紗産品價格上漲了將近20%,加上我們有部分棉花是去年采購儲備的,目前還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石獅一家棉紗企業業務員透露。
秋冬服裝漲價成定局
究竟是誰推動了原材料的上漲?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重要。在承受了數月的成本壓力之後,不少紡織企業已經制定了面向成品服裝客戶的提價措施,並開始實施。今年下半年,漲價風潮勢必將傳導至産業鏈最下遊,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對織布廠來說,原材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八成,因此企業必須根據原材料成本變動而提升産品價格。這兩個月來,針對大單,我們會跟客戶協商,共同承擔原材料價格成本。最近一次提價在2%左右,那時棉紗價格上漲了約4%。就目前整個行業情況來看,只要面料是棉混紡的,都會適當提價。”金濤說道。
作爲紡織行業的下遊,服裝行業將面對上遊抛過來的“燙手山芋”。據石獅一位布料貿易商介紹,棉價的上漲反映到下遊産品服裝上來,一般需要4~6個月時間。從5月開始,紡織廠已經進入了秋冬裝面料的生産旺季,秋冬面料用棉量更大,而目前棉價仍居高不下,這樣算來,下遊服裝企業的漲價潮將在今年下半年全面爆發。
“細心一點的消費者會發現,今年部分夏裝已經有稍微的提價了。但由于用料少,夏裝受影響較小。秋冬季服裝用料遠遠超過夏季産品,1公斤原料可以制作10套夏季産品,卻僅能生産2套秋冬季産品。企業的成本壓力會越來越明顯,要消化成本,只有提價。根據業內目前的初步定價預估,今年秋冬服裝産品將提價8%~15%。”不少品牌服裝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棉價上漲三成,若完全轉嫁,服裝的零售價至少要上調近兩成,企業才能消化掉成本。
不僅是以國內市場爲主的品牌服裝,不少外貿企業也嘗試著在接單時議價。晉江七彩狐服裝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建庫每年都會帶著營銷團隊參展拿單。在此前的廣交會上,原材料成本壓力早已算進他的休閑服裝報價單中。
但相對而言,目前內銷品牌的情況比出口樂觀,不少出口服裝企業只是嘗試將訂單價格微調3%~5%,遠遠低于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幅度。但即便如此,議價過程仍是較爲艱難。
相關新聞
“漲”聲背後的減壓之道
在“漲”聲一片中,紡織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消化成本,減輕壓力?除了繼續與上、下遊之間進行議價博弈,不少紡織企業也從産品結構、生産管理等方面著手,實施減壓措施。
調整産品結構
今年年初以來,百凱紡織化纖公司有意識地開始回避一些訂單。一直以來以接正裝面料單爲主的該公司,今年年初以來在産品選擇標准上進行了修改:比較複雜的生産訂單、生産周期長的訂單不接,正裝面料訂單少接,多選擇簡單的休閑面料訂單。
“去年,我們的正裝面料與休閑面料訂單比是8∶2,這幾個月來,慢慢調整成了3∶7。”金濤介紹道,正裝面料生産周期較長,而且貨款回收慢,要等到服裝企業的新品上市後,才能回收貨款,這對于正承受著巨大原材料成本壓力的紡織企業而言並不利。相比之下,休閑面料的生産工藝較爲簡單,生産效率也比較高。
在調整産品結構後,百凱紡織化纖公司5月份的生産效率較4月份提高約4%,生産管理成本的降低對衝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加速推新品
“還有一個方法便是加快推新款的速度,推出的新款在定價方面可以有提高的空間。”不少面料貿易商表示,一般原材料成本上漲10%,産品定價會上漲5%至8%。“新款漲價,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
加速研發新品成爲紡織服裝企業應對成本壓力的主要解決方式,不少企業一改大衆款銷售,主推特殊新品。“舊的産品提價,不是所有客商都能接受。我們只能在新品研發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適當提高新品的價格,用以攤薄生産成本。僅5月份,我們就推出了9款新品,花色和樣式比以往産品都有極大改進,即使價格高點,也受到了下遊客商的青睐。”布行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新品的市場銷售情況不錯,基本上可以彌補棉花漲價帶來的損失。
全面技改
不少紡織企業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緩解高棉價的壓力。他們紛紛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啓動全面技改以降低生産成本。
這個月,福建龍峰紡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購買的一批從日本進口的新設備將進廠,安裝完畢即開始生産。這已經是龍峰紡織今年引進的第二批設備,之前該公司已經進口了150台同系列的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定制的,我們提出要求,日本方面的生産商進行了調整。定制的進口設備生産效率較高,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這樣才能把生産成本降下來。不然,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龍峰紡織的研發人員表示。
百凱集團的總裁助理徐先生也向記者介紹道,今年年初以來,該公司生産管理人員花了更多的時間在車間,掌控各個生産環節來節約開支——包括將裁剪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低、調試和維修機台設備以提高效率,以此來向內部管理要效益
出處“中華紡織網”
編輯: 朱豔
時間:2010/6/9
點擊:0